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对接机构研究室主任靳宗向上午向记者透露,他们针对此次任务特点,专门验证了对接机构长时间锁紧、密封后分离的可靠性。事实证明,30天只是个小目标,保持两年都是安全的。
“我很高兴和激动,飞船与天宫又一次对接成功了,进一步证明了我们研制的产品安全可靠。”靳宗向表示,这次因任务安排没有在北京飞控现场工作,但他和同事们一样时时刻刻牵挂着对接机构的又一次考试。“我是凌晨3点守着电视看直播的,对接过程就如我们在实验室所做的一模一样。”这一过程在他脑海里已上演了无数遍。
在上海航天的对接缓冲实验室,两个飞行器的对接缓冲试验已经做过了上千次。“我们会模拟天上交会对接那一刻所有的工况,整个过程大概七八分钟,应该说实际的对接过程跟实验过程非常接近。”靳宗向介绍,之所以做了这么多次试验,不是因为设计不成功,而是要通过设计不同的初始条件和工况,尽可能包罗上天的边界条件,确保实现一次成功。
当神舟十一号飞船和天宫二号拉近到对接框接触的位置后,启动飞船的对接锁主动工作,与天宫二号的对接锁配合,共同完成对接锁的锁紧,在锁紧的过程中,安装在飞船的对接框面的密封圈被压紧,与天宫的对接框面紧密配合,形成密封的连接通道,完成密封工作。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通道打开后,航天员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大的密封舱。
“对接机构有拉紧、锁紧、保持的动作,它有退化机理。一般的密封圈,压的时间长了,拉出来会黏连。在神十一之前我们也做了大量攻关的试验。根据半年的曲线和数据来推,它能够满足两年。实际上,产品的质量安全年限可能远远大于两年,但我们必须有证据、有严谨的实验数据来证明这个安全年限。之后,随着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开展,在轨运行时间会进一步延长,我们的攻关方向也将主要聚焦在安全可靠性方面。”
靳宗向介绍,这是主动对接机构的第4发产品,对接过程也是第7次了。总体而言,神舟十一号相对于此前的神九、神十,继承大于改进,说明我国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成熟度已经相当高。但看上去和以前一样的产品,设计、生产的过程却有天壤之别。
对接、在轨保持30天后,设计师们最关心的是分离的可靠性问题。“既要对得准,又要分得开,对接试验做了多少次,我们的分离试验也做了多少次。”靳宗向介绍,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返回,首要的是对接机构的12对(24把)对接锁能够顺利解锁分离。为了确保解锁的可靠性,对接机构设计人员在地面进行了1000多次的解锁试验,试验全部成功解锁。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还是采用了多重备份的冗余措施,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