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图书馆有关专家介绍,当时的国统区一些媒体在惊呼红军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敌意”。因此,红一方面军刚到陕北不久,毛泽东就指示杨尚昆在总政治部成立编辑委员会,并亲自起草征稿信。在中央档案馆完整保存着毛泽东、杨尚昆为出版《红军长征记》征稿,发给各部队的电报和参加长征同志的信。
在上海市档案局主管、上海市档案馆主办的《档案春秋》九月刊中,吴跃农撰写的“《红军长征记》诞生前后”一文中透露,“1937年7月,安排并陪同斯诺进入陕北苏区的上海牧师董健吾,得到这本书的抄件后,化名‘幽谷’在国内著名的时政文化杂志《逸经》第33、34期合刊上发表《两万五千里西引记》,成为在国统区发表的第一篇介绍红军长征的文章。”
2002年,国内多家媒体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发现朱德签名赠给埃德加·斯诺的一本《红军长征记》。通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斯诺后来写成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中的许多素材皆取材于《红军长征记》。
通过上海图书馆的《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我们看到了记录《两万五千里西引记》的微缩胶卷。据上海图书馆有关研究人员介绍,《逸经》是1936年创刊于上海的一册文史半月刊,由人间书室出版。简又文任社长,谢兴尧、陆丹林分别担任主编。1937年出至第36期停刊。尽管由于为了能够通过当局的新闻检查,《逸经》将“长征记”改为“西引记”,而且在措词语气上进行了一番伪装,《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仍旧起到了在国统区宣传红军长征胜利的极不寻常的作用。
据介绍,幽谷,也就是董健吾,撰写了序言,落款时间是1937年5月16日。通过微缩胶卷照片,我们可以发现“红军”二字不仅公开出现,文章还大胆地刊出了全身军服的“毛泽东像”及“二万五千里西引经过路线图(由江西瑞金县始至陕西吴起镇终)”,另刊出图片“红军在江西所发建设公债券”。这在国民党政府文网森严的地区,引发了极大的反响。据有关资料透露,当时《逸经》杂志承受了重大压力,幸而当时邵力子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与简又文、陆丹林熟稔,认为《逸经》发表此类文稿,意在留存史料,便以公函通知《逸经》编辑部,说是“此后发表文稿,务望审慎”。
在业内人士看来,《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的发表,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轰动。仅隔半个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大型期刊《月报》转载此文,并把标题改为《二万五千里西行记》。 本报记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