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A12版也曾报道“由于管理维修不当,小区摄像头‘趴窝’”的现象。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如今沪上不少小区监控摄像头存在“超期服役”现象,更新迫在眉睫。
半夜起床 发现小偷
王女士家住在达安春之声小区二期,居住楼总高17层,她家住15楼。回想当时的情景,她依然心有余悸。
11月7日凌晨2时许,王女士一家都在睡梦中。这时,她的丈夫隐隐约约听见客厅外有些许动静,于是起身来到房外查看情况。当他经过客厅来到厨房时,一个黑影从客厅的餐桌底下窜了出来,想把他关在厨房内:原来家里进了小偷。
王女士的丈夫立即随手拿起一瓶矿泉水向小偷砸去,并大声呼叫。小偷看情形不对,立即朝大门狂奔过去,想开门逃跑。睡得迷迷糊糊的王女士从房间出来看到此情景,和丈夫两人一起追了过去。小偷将防盗门打开后奔跑而去。
夫妻二人首先查看家里东西,发现王女士的包不见了,里面有几百元现金和一个价值2万元的手表,二人立即报警。当大家联系小区物业想要查看监控时,才得知小区内的摄像头已经坏了很久,如今正在维修,根本就是形同虚设。
监控“闭眼” 居民不满
“小区安装监控摄像头就是为给小区治安提供安全保障,现在这些摄像头成了摆设,何来对居民的安全保障?”王女士认为物业对家中被盗造成的损失负有部分责任,尤其设置的摄像头没有起到相应作用十分不应该,“如果小偷知道小区内摄像头不好使,那不是更猖獗了吗?”
记者来到小区了解情况,业主陈先生在和记者讲述家中被盗的情况时,又有几位业主表示,家中同样遭窃过。“小区平均三个月就会发生失窃,前去物业调取监控,结果不是没有,就是时间跟图像完全对不上。”
其实,居民最担心的还是自己的人身安全:“我们向物业反映了摄像头形同虚设的情况,然后就石沉大海了。”
小区内的居民也纷纷表示,平时物业对安全疏于管理,小区随便什么人都能进入,“保安往往晚上就在那里睡大觉,遇到事情往往就两手一摊,表示不归他们管,建议报警。”住在这样的“开放式”小区里,真让人担惊受怕。
关系安全 亟待更新
昨天,记者致电达安春之声物业,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小区已经于10月下旬开始动工更换整个监控系统了,预计在12月底完工。
面对居民的质疑声,他解释道:“摄像头属于公共设施,维修更换需要几十万元,必须动用维修基金,要跟业委会沟通,一直到今年才决定更换的。”
“我们很久之前就想更换。”他说,“监控摄像头这类设施一般寿命只有4-5年,短的只有3年,房屋寿命则高达几十年。经过多年风吹日晒,雨水侵蚀,加上线路老化,这些摄像头技术老,像素低,有的还是黑白,修复费用不低,还很难满足现在的安全标准,唯一的办法就是更换。”
记者同时走访了沪上不少小区,发现很多小区内都有摄像头,但对于使用情况,很多业主表示并不清楚。记者了解到,有些小区电梯内和单元楼进出口的监控处于失灵状态,让住户感到非常不安全。
业内人士称,按照住宅小区的角度来说,监控设施的所有人为全体业主,全体业主对资产本身的更新换代具有责任和义务。对物业公司来说,物业管理的服务方案非常明确,只是一般的值班和维护职能,只负责小修小补。对大型维修基金的筹措问题,应由全体业主来支付。
在这一过程中,物业公司需要报告给业主委员会,让业委会决定是否动用维修基金来处理。如果物业公司没有报告,则是物业公司不作为。
法律人士表示,正常情况下,在摄像头的使用和管理上,物业公司应该给业主公示财务的相关账目。对物业公司的管理和财务支出,业主委员会有知情权和监督权,一旦造成损害的,业主还可以起诉赔偿。其中, 业主委员会还有最重要的一条权利,即可以重新选聘、更换物业公司的权利。
本报记者 陆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