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写书法要辩证着写,譬如:刚柔相济、曲中求直、方圆皆备、虚实结合、动静相间、正奇相生、缓急并用,等等。
那么为什么要辩证着写?这种哲思从哪里来?
我以为学者有必要作进一步地探讨,把它搞通透,这也符合“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法。要探究这个问题,必须返观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本源。我国古代最早的经典著作之一《周易》中的“阴阳八卦”就有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后来逐步发展成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哲学系统。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的书法,必然受到儒家文化的“关照”。儒家审美观崇尚:和谐含蓄、对立统一、不激不厉的中庸之道,而中庸之道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人心灵的栖息之地。书法的辩证思想正是来源于此。所以“中庸之道”应该是书法创作的基本理念和审美依据。
当下很多书作不受老百姓欢迎,甚至排斥,其原因就是它背离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抛弃了“千古不易”的老祖宗法则,求异求怪。人民群众是艺术的主人,老百姓不认可的最终是要淘汰的。
上海周慧珺书法艺术馆开馆以来,观者如云,经久不息,为什么她的字得到老百姓的广泛认可?因为她敬畏传统,她的字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传递着中华文化的深邃意韵。中国人为什么把王羲之捧为“书圣”,因为他的字符合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具有不偏不倚、应规入矩、温婉俊秀的中和之美。
中国传统哲思常以“道”字表示,认为有了道,就获得人生的价值意义。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道”在古人心目中的价值地位。这里的道,其实就是一种启人心灵的哲学思想——人对万物的感悟。
书法虽然受以孔子为主流地位的儒家哲思的影响较深,但老子的“无为而为”、“道法自然”等哲思对书法也不无影响,尤其是对书法的审美境界和艺术语言的营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清代书画家石涛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东汉书法理论家蔡邕的“夫书肇于自然”的辩证理念,均脱胎于老子的哲学思想——由无法进入有法,再由有法进入无法。后者的“无法”的意义并不是真无,这个“无”实际上还是有——无法之法,无象之象,超然法外,即不拘泥于法,不为法所囿,对原法的提炼归纳后地自由发挥——生命中最深层最率真地流露——书法艺术的大境界。
所以,学书法如不深入学习传统哲思,一味追求传统技法,或无视传统规律,都是写不好书法的。我们只有敬畏传统,仰慕先贤,以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为支撑,才能追寻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品位和美学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