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陋室汤包
李佳
  李佳

  汤包,小巧剔透,皮薄如美人面、吹弹可破,汤汁与鲜肉共处一室,嘬一下,汤在前、肉在后,满满地盈了口,吃完一个,唇齿留香。据说汤包有悠久历史,最早产于扬州,而我吃到汤包,是来上海之后。来沪十年,大酒楼的、小酒馆的、社区作坊的、公共食堂的……汤包吃了不少,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是上海图书馆对面那家。

  那是一家小门面,小到夹在淮海中路的西餐厅、咖啡馆、面包房当中几乎看不见,还显得有点儿格格不入。到这吃饭纯属偶然。两年前的一个午后,我急着参加上海图书馆下午的活动,午饭有些赶,所以想着选一家用餐快的、随便吃点。推门进去的一刻,我有些惊讶。倒不是里面别有洞天,其实门里跟门脸儿一样小,最多够摆四五张小餐桌,而且摆得紧紧的,如果坐满肯定有些挤。而那天可不仅仅是“有些挤”:宾客坐得满满的,还有几人在等位。

  “真是的!选小饭馆还是要等。”本来没抱什么期待,可味道却出乎意料地好。其实,在汤包端上来的一刻,我便有了预感,这一屉汤包,颗颗外沿滚圆、汤汁饱满,煞是玲珑、可爱。就着热气,一口下去,汁水马上溢出来,带着一股清甜,原来还有更多学问藏在馅里,同样是以鲜肉做主料,因为辅料搭配得别致,肉的腥气全无,软软糯糯的,还夹着鲜姜清冽的香。

  上海许多小门面都有自己的个性,这家也不例外,体现在传菜上。不知老板哪来的自信,客人点单后尽可挑座位坐下来,没人刻意去记,手上也无需拿凭证,不一会儿就有传菜师傅大声喊起菜名,是谁点的只需应声“这儿”,自会有汤包、饭菜准确端上来。我第一次来不由得对此暗暗称奇,也有少许担心会弄错;等来得多了,不仅心安下来,还渐渐喜欢上这样的传菜声,声音里透着人间烟火气,活色生香的,与之相比,许多富丽堂皇的大酒店反而显得过于安静了,让人不得不端着架子,总觉得不那么真实。

  不知不觉爱上这里。每次来上海图书馆,如果要吃饭,他家总是首选。这里也渐渐与我的许多难忘时光联结在一起。前年冬天,我来听《古典音乐知识》课程,每次都在周五晚上,必须下了班直接来。4次课,老师从巴洛克时期讲到20世纪后,从巴赫讲到斯特拉文斯基;我也吃了4次汤包。后来像这样的联结越来越多,数不清多少次“上图讲座”、多少堂系列课。如今,这汤包里有了音乐、有了诗,馅料中掺和进文化的味儿,越来越能吃出喜悦来。

  来得多了,我渐渐“认识”了这里的客人。他们大多和我一样,是到图书馆看书、听课的。这里虽然与匆忙的淮海中路只隔一道门,客人们却都不紧不慢的,吃起汤包来像悠闲地翻一本书。老板似乎也习惯了这样,并不急,人太多时,若天气好,干脆摆两张小桌子在外头。坐在外头的客人们,也是同样。原来,悠闲才是这里的默契。可是从对面书香里渗出来的味道?

  一天中午,听完讲座出来,时间有些晚了,同行者中有人问:“附近有吃饭的地方吗?”我当即指向汤包馆。顺着自己手指的方向,我才注意到它的招牌。原来小门面还有个好听的名字:“陋室汤包”。“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里的句子!好名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2版:生态上海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连载
   第A28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新民楼市/楼市资讯
   第B04版:好吃周刊
   第B05版:好吃周刊/美食物语
   第B06版:美食大观·广告/好吃周刊
   第B07版:大网购专版
   第B08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最后一个军礼
陋室汤包
祖孙俩(剪纸)
美国家庭丢垃圾不易
说“早”
老年茶馆可“解渴”
徜徉柏林街头
新民晚报夜光杯A26陋室汤包 2016-11-24 2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