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国家庭丢垃圾不易
周永平
  周永平

  到了美国,亲戚就给了我一个告诫,千万别乱丢垃圾。我是住在美国人琼斯先生家里,就更加小心翼翼了,别让美国人笑话咱中国人。生活了一阵子,我深切体会到,在美国,家庭垃圾丢弃真的不容易。

  所谓的不“乱”丢垃圾,就是家里的垃圾要分类处理。琼斯先生家有两个大垃圾桶,是政府提供的,黑色的是倒入“不可回收垃圾”,白色的是装“可回收垃圾”。两个垃圾桶没有异味,干净到可以用来存放食品的程度。垃圾清运车每周来一次运垃圾,车子也分为普通垃圾车和回收垃圾车,车身颜色不同,让人很容易识别。当然,每月需要支付清运费。居民的垃圾桶放在自家车库里,厨余垃圾要尽量减少,而且要处理干净,否则就臭在自己家里。因为垃圾车七天才来一次。

  这种社会机制倒逼市民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

  琼斯的太太每天把厨余垃圾分类处理,有的用粉碎机打碎进入下水道,有的作为后花园的菜地肥料,其他厨余垃圾处理后才进入“不可回收”垃圾桶。琼斯太太的菜园子里有番茄、辣椒、南瓜,长得非常好,我们经常在餐桌上品尝自家种的蔬菜。

  初来乍到,我一时分不清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垃圾,每天在厨房烹煮食品时,神经像根紧绷的弦,生怕丢错垃圾。琼斯先生看出来了,解释给我听,其实不难识别,纸、金属、塑胶当然可以回收再利用,玻璃容器也是。市场出售的食物,瓶瓶罐罐上印有黄色三角标记的,便是可回收垃圾。除此之外的便是不可回收垃圾。厨房产生的果皮、果核、菜叶、咖啡渣可以埋在花园里当肥料。甚至先收集起来,冷冻在冰箱底层,以后埋到菜园子里去。看来,垃圾分类是项系统工程,要从源头开始抓起。

  一段时间后,我慢慢习惯成自然了。

  回上海,我反倒不习惯了。上海市民的家庭垃圾,丢弃方式太容易了,无论干的湿的,可回收的不可回收的,一股脑丢在塑料袋里扔进垃圾桶,垃圾桶周围臭味扑鼻。近二十年,我们从物质贫乏走进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但我们对物质丰富带来的垃圾暴增没有准备好,仍在沿用传统的丢弃方式,集中收集,远距离运到郊外去填埋。有资料表明,上海著名的“老港”垃圾填埋场的面积达3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澳门。对于寸土寸金的上海,实在太可惜了。上海市民的家庭垃圾再不减量和分类处理,终有一天会出现垃圾围城的可怕场景,子孙后代怎么办?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2版:生态上海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连载
   第A28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新民楼市/楼市资讯
   第B04版:好吃周刊
   第B05版:好吃周刊/美食物语
   第B06版:美食大观·广告/好吃周刊
   第B07版:大网购专版
   第B08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最后一个军礼
陋室汤包
祖孙俩(剪纸)
美国家庭丢垃圾不易
说“早”
老年茶馆可“解渴”
徜徉柏林街头
新民晚报夜光杯A26美国家庭丢垃圾不易 2016-11-24 2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