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是德国的首都,也是个有着75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走近柏林,第一印象是多姿多彩,蔚为壮观的建筑。徜徉街头,随处可见一座座古老的大教堂、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和巍然挺立的高楼,既有巴洛克风格的灿烂绚丽的弗里德里希广场,也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申克尔剧院,富丽堂皇的宫殿,蜚声世界的现代建筑流派作品,使人强烈感受到柏林古典与现代、浪漫与严谨的氛围。
徜徉柏林街头,我最大的收获是见到了坐落于柏林市中心的马恩广场上的马克思恩格斯铜像雕塑和柏林墙的遗存部分。马恩铜像雕塑是东德1986年为纪念马恩两位伟人,在市中心一处广场上立起的雕像。德国统一后,虽然雕塑被多次移动和变化,却依然改变不了它们是柏林最受游客关注的景点之一。然而也有人士认为“它们破坏了柏林城的形象”。2012年时任德国联邦交通、建设和城市规划部部长拉姆绍尔甚至提出将马恩雕像“驱逐”出柏林的心脏。这名部长认为,柏林需要重建城市宫殿,这样可以恢复柏林市的历史轴线,让柏林更完美。
拉氏计划引发民众的愤怒。德国左翼党负责人居西认为,马恩是德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拉姆绍尔的计划是对两人的贬低。他还要求这名部长读读《资本论》。大多数德国人,特别是柏林人对拉氏的计划十分不满。《柏林信使报》进行的调查显示,84%的人反对该部长的计划。但当我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傍晚寻访到马、恩铜像雕塑时,发现雕像已被移至马恩广场附近的一处地方。矗立着的雕塑,马克思是庄严地端坐着,恩格斯却是稳健地站立着,巨人凝眸远望,他们的眼神似乎永远在注视着前方,仿佛关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于马克思坐着而恩格斯站着的造型构思,有两种解释,一是马克思是德国人而恩格斯不是德国人,二是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战友和学生。
说起柏林墙原先约长155公里,于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一开始以铁丝网为材料,后才被换成更为坚固耐久的砖墙。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东德政府为了隔绝东德人民投向西德,于是沿着边界在己方的领土上建立围墙,将西柏林整个包围起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时代的标志性产物。1989年11月9日,屹立28年的柏林墙倒塌了,1990年两德重归统一。当来到柏林墙前游览时,导游对我说,如今柏林墙仅存这样不足2公里长的一段了。柏林墙也并不是我原先心目中想象的那样森严、恐惧、高耸,墙高约3米,墙厚不足50公分,颇具创意的是墙面上如今都涂上了色彩艳丽的漫画,内容涉及政治的、生活的、人物的,五花八门,反映出德国文化艺术的自由和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