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专版
     
本版列表新闻
~~~——市南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纪实
     
2016年12月0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施工型向创新管理型转变
——市南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纪实
钱幼树 张欣平
■ 利用无人机可减少架线施工对交通的影响 钱幼树 摄
  创新引领着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引领着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引领着一个企业的美好未来。成立于2002年的上海市南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电力工程的施工企业。近年来,在国家科技创新和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一系列规划指导下,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在电力抢修、电力工程、供电后勤服务等方面大力推进基于移动互联的信息化应用;持续加强重点环节科技投入;积极开展全员创新活动;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公司配电网抢修效率提高50%,施工有责投诉下降70%,安全生产连续2520多天无事故,年产值跨越20亿元。企业正从传统施工型向创新管理型转变。

  抢修管控让失控变成可控

  2015年6月26日,气温骤升至摄氏37、38度。95598抢修中心接到七宝镇一位87岁老人庄老伯打来的电话,说是空调罢工了,“这么大热天,热得快晕过去了”。抢修刻不容缓,抢修管控系统即刻找到了离七宝镇最近的抢修队伍,抢修队伍一接到工单,通过GPS定位,迅速来到故障点。经检查发现是由于低电压引起的空调无法正常运行。按以往抢修经验,这类低电压引起的电器设备故障,往往涉及到城区电网改造,一时三刻是无法解决的。抢修班马上把故障问题拍照传回内场专家,专家即刻做出分析:决定采取低压带电作业割接线路,把庄老伯家电源从供电末端改到附近变压器前端,30分钟后庄老伯家的空调马上恢复“就业”,庄老伯连连感谢“这么快就解决了,本事真大”。

  这个“本事真大”能使困难这么快就解决的系统,就是市南电力集团公司在2013年创新开发的“可视化电力抢修作业管理平台”。市南电力集团抢修服务范围遍及上海西南地区(包括闵行、松江、嘉定、青浦、金山及徐汇部分区域),覆盖全市364万用户。仅从一年中抢修这一单项工作来看,抢修任务数就高达12万个,平均每天要有300多个。

  这样的工作量在管理方面形成了巨大压力,而传统抢修业务模式的局限性则更使压力加重,因此如何解决好抢修管理,一直是集团公司管理上的瓶颈,也是科技创新的重点攻关项目。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2013年,4G网络和移动互联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正在苦苦思索抢修管理之道的市南电力集团总工喻伟军马上敏锐地意识到,他们一直以来寻求的突破,可以借助这一套新兴技术和理念得以实现。于是马上投入资源,研究开发了针对抢修管理的科技创新项目:基于移动互联的可视化电力抢修作业管理平台。通过精准GPS定位、抢修各环节的直观可视化、建立即时通讯平台以及大数据收集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动态管理,使得原本处处“失控”的抢修工作变得可以全面掌控。

  该平台初显身手就呈现出它的成效。当年9月13日,上海遭受特大暴雨袭击,位于抢修辖区内的浦江镇,短短几分钟之内控制中心便收到了上百份抢修单,而负责该区域抢修工作的仅有三名抢修人员,如果按传统的抢修模式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抢修任务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危难之处显身手,新开发的抢修管理平台,向人们证明了它的神效:通过数据智能分析,控制中心找到了浦江镇周围辖区所有可调派的抢修员,再利用精准定位将所有任务迅速智能分配完毕,使得每一队抢修员都能用最短的时间赶到抢修地点。当抢修工作正式开始时,控制中心通过实施进度监控不断进行动态调度,一项抢修刚结束下一单抢修任务马上派出,真正实现不浪费一分一秒。望着控制中心屏幕上显示的红色故障点越来越少,直至全部排除,调度人员在击掌而呼的同时惊奇地发现:如此密集复杂的抢修工作,竟然仅用了一个多小时便全部完成!

  工程管理让“白内障”变“千里眼”

  黄浦江原水青浦金泽泵站110kV供电工程和黄浦江原水松江中途泵站110kV供电工程关乎上海居民的饮水,是上海市政府2016年重大工程。按原有管理模式,项目经理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施工现场之间奔波协调和监督检查,效率不高,很多时候依然无法做到有效掌控,变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白内障”。

  工程师徐洁是负责这项工程的项目经理。以往在办公室不见人影的他,这次却“扎根”办公室电脑前。同事们开玩笑说:徐工,你这样做工程,是在“闭门造车”啊!徐洁笑道,有了这套“工程管控”系统,让我们可以决策千里之外,是我们管理人员的“千里眼”啊。

  这管理人员的“千里眼”,就是市南电力集团的又一个科技创新项目——电力工程集中管控可视化平台。

  说起“工程管控”系统,徐工拿出手机打开一个叫“项目管理”的App说:“以往为了避免施工战线过长引起监督力度不足、安全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在土建部分往往采取分段施工的方式,实施一段监督一段、做好一段验收一段,施工周期拉得很长。但这次根据市政府要求,11月底必须送电投运,现场管理人员本身就非常紧缺,这样大的工程,就是有三、五个徐洁累死累活也干不了哇。现在有了这系统,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大事”。现在的徐工,工地上很少见到他的身影,在办公桌的电脑前倒经常加班至深夜。他将精力集中在了对项目进度的管控、各方资源的调配等更加紧要的问题上。在手机里胸有成竹地调度着各项工程的进度,在电话中仔细详尽地回答着各方人员提出的问题,使得整个项目的管理体系变得通畅、高效,成了对工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掌控之中的“千里眼”。

  后勤管控让服务全面到位

  楠迪分公司是市南电力集团公司旗下为电力企业提供生活后勤保障服务的专业管理公司,为徐汇、闵行地区内的六家电力单位提供车辆、餐饮、安保、物业、微商服务。2013年底,抢修管控平台的建成给了楠迪分公司的一个创新启迪。他们组织科技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创建了一个车辆管理调度系统平台。不仅能处理公司日常车辆调度管理业务,更加强了车辆调度的可控性、时效性。

  建立车辆管理调度系统平台后,遇到最突出的是车辆进出单位的定位问题。最早用过摄像头记录,但摄像头有许多盲区误区,且需要人眼识别,很难全方位把控;后来改用物理门禁的方式进行车辆进出管理,但在使用中发现物理门禁对安装场地要求高,易受干扰,维护成本高,一旦损坏,就会导致车辆管理混乱。而像营业站这些分布点很散的地方,门禁又根本无法安装。

  望着单位大门进进出出的人流和车辆,负责车辆管理的楠迪副总冯旭洲突然脑子一亮:进出厂区的人都需在门卫处打卡,但门卫只是一个记录的点,记入了他进出了这个区间,如果我们把这人比作一辆装有GPS的车,再用GPS定位系统划出一个虚拟的厂区,那么只要在这个区间,有GPS定位的车辆进进出出不是都在掌控之中了吗? 冯旭洲马上召集平台开发人员一起商量起来。如今的GPS定位技术可说先进,但还是有50米左右的误差怎么办?通过对车辆位置移动信号和静止信号判别、多点位置信号加权平均处理来解决问题。经过不断调试,终于虚拟门禁达到了10米以内的精度,满足了系统的要求。

  如今,改为虚拟门禁的车辆定位系统,不仅有着低成本、不易损坏、无误区的优点,而且实现了车辆进出时的自动辨识,系统内车辆进出不停车登记,为车辆智能调度提供了有力支撑。车辆使用也实现了从用户申请、部门审批、车队派车、行程监控到服务评价全过程手机操作。

  无人机引线让梦想走近现实

  “小赵,你干嘛虎着脸,在施工中遇到不开心事啦?”在市南电力集团闵行分公司工程部线路班里,小杨见平时一直乐呵呵的小赵收工回班组后板着脸没一句话,便关切地问道。

  “别提了,今天在外环虹梅南路高架匝道出口旁放线,为了来往车辆安全,必须采取临时封路的措施,一些驾驶员在一旁骂骂咧咧,交警也对我们催促再三,说我们造成了道路拥堵。你想象,这线尽管架在空中,但总还得从对面引上去,难道让我们从空中飞过去不成?” 

  “飞过去不成?”这句话让小杨思索了好一会,她拿出了手机,打开了一个视频对小赵说“哎,你看,我哥哥带领的研发团队这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他的项目就是无人驾驶机,我们施工架线的时候,也能用上无人机就好了”。听了他们的对话,班组的其他几个年轻人也围了上来,大家一拍即合,决定进行大胆的科技创新,研究无人机在张力引放线施工中的应用。

  今年四月,包括无人机项目在内的三个科技项目通过了集团专家组的立项审核,随后由各项目组负责人通过微信平台,介绍各自的项目,发布招聘文案。五月,举办科技项目的公开招聘大会,组建了无人机研发项目组。项目组都由具有相关特长和极大兴趣的分公司青年员工组成。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学习掌握研发中需要的知识。八月,科创小组成功地组装了一款专用于引线项目的六旋翼无人机。同时为了确保展放过程的安全,项目组还研发了关键的引线弧垂自动控制装置,以确保整个展放过程中引线不会因松弛影响到地面交通安全。

  配电线路无人机架空线缆的创新,在上海地区还是先例,而在闵行分公司的努力下,该款无人机已进入了施工现场全面测试及专利申请阶段。梦想正在与现实越走越近,一旦实现,就能有效克服地貌及施工作业环境复杂等不利因素,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大大减少架线施工对交通的影响和干扰。

  风劲帆悬,激流勇进。如今已在信息化和科技创新上尝到甜头的市南电力集团人,已把目光瞄准了未来, 5G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超导技术……他们强烈关注着科技创新的一个个源泉,也许就是一条又一条“捷径”,因为他们知道创新将引领企业美好的未来!

  本报通讯员  钱幼树  记者  张欣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好吃周刊
   第B04版:饕餮四海/好吃周刊
   第B05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B06版:大购网专版
   第B07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B08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传统施工型向创新管理型转变
新民晚报专版A12传统施工型向创新管理型转变 2016-12-01 2 2016年12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