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句话,当我们还是稚嫩的旅行者时曾为其所困,相信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也会有所体会,当我们能真正摆脱走马观花或赶时间,旅行质量一定有所提高。
前两天,一个朋友问我:“在旅行中,你最讨厌什么样的态度,或者,有没有什么你不喜欢的观念?”他这一问,我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总结一下,可以概括为下面三句话:
“来都来了”
这是我们常常会听到的一句旅行口头禅。就是因为这四个字,导致了很多有知名度却没有任何美味的饭店,有知名度却没有任何看点的景点,有知名度却没有任何可欣赏性的演出,永远都是人满为患。
我自己就常常被这些长龙般的队伍误导,哪怕之前觉得这个地方可去可不去,但看着长长的队伍,又想着反正“来都来了”,就卷进了这样的漩涡。吃完,看完后便后悔不已,回想起刚才的长队,“这些排队的人都是怎么想的?”
答案很简单,每个人都一样:“来都来了。”
“来都来了”,综合着无奈和侥幸。无奈是因为我们可惜之前已经花掉的时间和精力,想着如果最后没有做完这个动作,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侥幸是因为我们还会在内心存有那么一点希望,万一事实并不像自己预想的那么差呢?
但结果总是令人失望。不信你可以问问自己,在“来都来了”之后,你通常是真的瞎猫碰上了死耗子,还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跟我想象的一样”
去一个以薰衣草著称的小镇,明明对面一共就那么几小株薰衣草,一些人却一定要在照片里拍出万亩薰衣草浪波动向天边的样子,然后附上:“哇,和想象中的一样美。”而事实却是:那几株薰衣草少得都快找不到了。
我去某海岛,明明岛上人满为患,有人却一定要在特定的瞬间用特定的角度拍出自己在海滩上悠闲地看书或踏浪的样子,然后附上:“安静而美丽的小岛,就是我想象的那种模样,在这里,连时间都停住了。”事实是:他(她)面前的人都快多过浪花了。
“哇!跟我想象的一样”,伴随着的是满腔的虚伪与不甘心。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眼前的景色不好,不愿意承认现实与想象有差距,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旅行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说谎,明明眼前是另外一番景象,可在他们的照片中,一切都是完美的,与梦中一致,没有缺憾。我同样不明白,这样的照片和配文到底是他们在骗别人,还是在骗自己。我更不明白,他们的旅行是为了让自己愉悦,还是为了让别人看到照片。
“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来了”
东京迪士尼是迪士尼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最赚钱的一个度假区,每天都是人满为患。
到了那儿,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些人用飞快的速度穿行在不同的游乐项目之间,他们有着全能的攻略,知道两点之间最近的路线,知道什么项目在什么时候排队的人少,知道哪些项目可以省略,哪些项目必须参加。他们通常只会在这里待上一天的时间,而这一天,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来了,要玩儿够才行!”
当然也有不少人,彬彬有礼地排队,耐心地等待,气氛轻松许多。他们来一次可能只会玩几个固定的项目,而其他的可以等到下次再说。对于这样的家庭而言,迪士尼更贴合其乐园的本质,像一个大公园,人们是来度假的,不是来赶场的。
问题的症结并非距离远近和便利与否,而是“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来了”所带来的焦虑。因为这样的紧张感,我们开始害怕“来不及”,开始不愿“等太久”,开始抱怨“好紧张”。本该是好好享受的旅行,被紧张、焦灼、不耐烦等情绪引导,从而让整个过程像极了考试到了最后,却还在答最后一道大题的节奏。
诚然,有些地方你一辈子可能真的只会去一次,但正因为这样,你才更应该好好地享受它。如果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玩完”上,就没有精力“玩”了,在我看来,这样就真“完”了。
旅行不是为了凑数
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他致力于成为走遍全世界的华人第一人,我没搭话。翻翻历史,完成了环球旅行的华人已经有很多,真的不稀奇。
在不同的对话中,常常会碰见这样的炫耀者,他们对行走的数量清清楚楚,总是能明确地报出自己去过多少城市、多少国家,看过多少山、多少河。再仔细一听,你常常会发现,他们对于这些地方常常只有第一印象,或者可以说是一种走马观花的浅浅印象。
在国内,直到现在都非常流行一种“游”:7天欧洲5国游,10天欧洲8国游,15天欧洲11国游。算下来,差不多一天走一个国家,在一个城市停留的时间有的甚至只有2小时。最后,这种旅行被总结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来什么都不知道”。但喜爱这种方式的人都清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对去过的地方有多了解,而在于:“去过!”
这种只想着“去过”,却不想“当时发生了什么故事”“当地人如何生活”“那个地方的文化是什么”的旅行者,更像是数数的。
当然,我是不反对“尝鲜”的,这个世界上值得去的地方很多,可能一辈子都去不完。我反对的不是对“第一次”的探索,而是为了凑数的“重数量轻质量”,为了炫耀的“求多求全不求深”,带有功利主义的数数。
我算是一个喜欢一次又一次去同一个地方的人。在我看来,对于每一个值得玩味的目的地来说,每一次“再去”都可以算是一次全新的旅行,这样纵向地看,每一次的“再去”都会加深你对于那个地方的理解。
对一个地方的反复旅行会让你明白,那里拥有太多不同的切面,你无法一次看到,只能通过“重游”去体会。只有当你第二次走进一个地方的时候,你才能体会到,“这个城市我来过,我知道它总体的感觉是什么,我走过它的一些街道,我知道它的一些秘密。”随之,你会提出疑问:“那这一次,和上一次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这样你才会开始对比,开始探索,才会在已知中探索未知,在熟悉中寻找陌生。
我并不是在建议把“去过的地方”都放入“再去名单”,我仅仅是想倡导一种新的旅行方式。之所以说“新”,是因为这样的旅行方式在中国的旅行者中并不常见。大家更熟悉的是另一种“新”——“新目的地”“新感觉”“新路线”。
当然,我也知道这样的重游有些奢侈,并不适合大多数旅行者,毕竟,时间和经费都是有限的。如果是这样,在目的地停留的时间能不能久点,在相应的时间段里,去的地方能不能少点,密度能不能低点?
如果你只是今天买张机票,明天买张火车票,去之前订个旅馆,到了就随便走走,可能连那个地方的历史都不知道,那还是算了吧。这样就算走遍了世界,又能怎么样呢?如果总是浅游,即使你去过成百上千的城市,效果也仅仅相当于把这些地方的名字都数了一遍。但你是去旅行啊,又不是去数数。
摘自中信出版社《别生气,我又不是在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