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老赖”吴某没有想到,一份哥本哈根酒店的早餐,竟把自己送进了拘留所,并且唯一住房也被法院查封,将用于归还债务。
这是2天前从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法院传出的一条新闻。吴某本是做服装生意的老板,多年前夫妻俩以一套房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170多万元,却一直没有偿还。2014年,两人被银行诉至法院并以调解结案,双方约定,吴某夫妇须在2015年4月15日前连本带利还清贷款。但夫妻俩一直逃避债务,银行申请强制执行。此后吴某夫妻便与法院玩起了“躲猫猫”。
吴某自以为不接法官电话、不在住所出现,索性飞到国外去旅游,法院就拿自己没办法。谁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年放贷的银行工作人员也是他微信好友,迅速将他的信息转交给了法院。法院执行局立即决定对他实施司法拘留,并申请警方配合布控。上周,刚回到国内的吴某就被控制,被处以司法拘留15天。
一起原本陷入僵局的执行案,得以顺利执结,整个过程如此富有喜剧色彩,大概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此时在拘留所里的吴某大概悔得肠子也青了:要是那天没有手痒发照片就好了,要是早点把那个银行工作人员从微信好友中删除呢?还有,要是不去哥本哈根就好了。
真是手痒惹的祸吗?非也。俗话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在全国各级法院加大力度,全力破解执行难的今天,当一名“老赖”是越来越难了。
“老赖”,是人们对失信被执行人的称呼。限制高消费是针对“老赖”的一项有力举措。最高人民法院早在2010年就作出了“限高”规定,2015年又进行了修改,具体被限制的行为有9种:乘坐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出入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购买不动产或者高档装修房屋;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公寓等场所办公;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旅游、度假;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支付高额保费购买保险理财产品;乘坐高铁等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因此,吴某就是因为违反了其中的“旅游、度假”一条而被司法拘留的。如果你是一个被执行人,不要说海外旅游,就是国内旅游,也不可以。据最高法发布的信息显示,截止到今年5月10日,已向社会公众发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391.61万例,有关部门共限制失信被执行人乘坐列车105.96万人次、乘坐飞机415.09万人次。
退一步说,即便不去旅游,没有高消费,也不见得太平无事。如今“老赖”越来越难以藏身。今年7月,上海铁路运输法院在上海火车站、虹桥火车站的广场大屏幕及候车厅大屏幕上滚动曝光“老赖”名单和照片,这些被执行人涉案标的最小的为1984元,最大的为292万余元。曝光信息包括被执行人的照片、身份信息、执行案号、拖欠金额等,连续曝光7天。
此外,近一两年来执行信息化建设的突飞猛进,更是为执行工作配上了千里眼、顺风耳。一位区法院执行局局长就深有感触地对我说,现在执行效率的提高方面,效果十分显著,传统模式下两人一天只能查询4家银行账户,依托网络执行查控体系,执行法官足不出户,轻轻一点鼠标,几分钟后就可以查询到全国2000多家银行的账户,效率提高上千倍。目前金融方面信息共享的单位不仅包括银行,连腾讯、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也在合作行列。这种巨大的量变将引发质变,从而推动执行模式实现质的飞跃。
昨天,上海市一中院发布了今年1到11月期间的执行相关数据。139名自然人、法人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对20余名被执行人采取边控措施,执行到位金额33.01亿元……下一步,法院将进一步运用罚款、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等强制手段,加强执行威慑力建设,挤压“老赖”的生存空间。
执行程序被称为“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想见,在全国各级法院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哥本哈根的早餐”将不是个案,而最高法院院长周强今年3月给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承诺,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