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出精心设计的“和解大戏”。在日本媒体渲染的气氛中,日本首相在珍珠港亚利桑那纪念馆的讲话将具有历史性意义:从战争敌手到日美同盟,拨开历史的沉重迷雾,告别过去,也是对于奥巴马总统今年5月访问广岛的回礼。但对日本来说,和解却不是最重要的目标,展示日美同盟“友好未来”才是。为了避免被认为是“道歉外交”,安倍政府早早放出风声,称首相在珍珠港“只会反省,不提道歉”。
主角如此表里不一,这出戏便难掩尴尬。访问珍珠港前,主角安倍打了一天高尔夫球,显现出轻松自如的态度,仿佛等待他的是美国舆论的赞扬与国际社会的肯定。可就在同一天,包括日本、美国学者在内的多国知名社会人士发表了署名公开信,提出严肃质疑,“如果安倍要祭奠在珍珠港事件中丧生的美国人,难道不也有必要祭奠中国、朝鲜半岛和亚洲各国的战争死难者吗?”
这并不是“安倍演出”遭遇的第一个尴尬。半个多月前,日本各大媒体开始热炒“安倍是第一个访问珍珠港的首相”的大新闻,一片为“历史性访问”唱赞歌的气氛。结果美国《纽约时报》刊文毫不客气地指出,安倍并不是所谓的第一人。实际上,安倍只是第一个参观亚利桑那纪念馆的在任首相,而非第一位到访珍珠港的日本首相。
美方披露的史料显示,1951年时任日本首相吉田茂曾经在美国参加完《旧金山和约》的签订仪式后在回程中访问珍珠港。无独有偶,夏威夷唯一的日文报纸《夏威夷报知》还指出,要追究起访问珍珠港的首相排名来,安倍只能排第四。1956年时任首相鸠山一郎和1957年时任首相、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也“到此一游”。此外,2008年时任众院议长的河野洋平已经前往亚利桑那纪念馆祭奠。尴尬的日媒只好纷纷将宣传重点修改为“安倍是第一位由美国总统陪同访问珍珠港的现任日本首相”。
事实上,不管安倍怎样出演“和解大戏”,跟他刻意展现出的自信正好相反,如此迫不及待地访问珍珠港,暴露出日本对日美同盟存在不确定性的焦虑。
“当奥巴马5月访问广岛时,特朗普曾发推文称,总统奥巴马在日本时曾谈过让数千美国人失去生命的‘偷袭珍珠港’吗?”《纽约时报》认为,此次象征性访问在日美关系陷入不确定时具有重要意义。在美国大选中押错了宝的日本,面对充满政策不确定性的美国新总统,迫切需要确定一个所谓的“基调”,以免再度陷入“漂流状态”。这一幕似曾相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著名评论家船桥洋一提出“同盟漂流”一说,描述了冷战终结大背景下日美同盟如何骤失方向,无所适从。
安倍选择了在美国人的历史伤口——珍珠港这一舞台上演戏。然而,日本其实也并不清楚“爱看戏”的特朗普,这位此前在社交网络上称赞日本动画片《你的名字》的美国新总统,是否同样认为这次珍珠港的“安倍演出”是一出好戏。 本报记者 吴宇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