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正在热播,专题片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把自己摆进去,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控机制,坚决清理门户,严防“灯下黑”。严重违纪违法的纪检监察干部现身说法,剖析自己违纪违法行为和思想蜕变过程,发人深省、令人警醒。
来自中纪委的数字显示,2013年,对涉嫌违纪违法的中管干部已结案处理和正在立案检查的31人,其中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8人;2014年的数字分别是68人和30人;2015年的数字则是90人和42人。十八大以来,被查处的高级干部数量逐年增加,中央强力反腐的决心有目共睹。将权力关进笼子里正在成为法治新常态,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纪委监督别人,谁来监督纪委?
通过《打铁还需自身硬》这部专题片,使人看到纪委内部“灯下黑”现象不仅确实存在,而且往往蕴含着巨大的腐败能量——虽然多数涉案纪委干部的官职并不高,但他们攫取“黑金”的能力却“力道惊人”。其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与这些违纪违法纪委干部达成肮脏交易的,大多是一些身居高位的贪腐官员。
省部级官员为何愿意结交纪委“小官”?答案很简单,因为纪委干部手中往往掌握能左右他们仕途的线索。不受约束的权力导致腐败,如果监督权力的权力受不到有效约束,其结果无疑是严重而可怕的。《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展现出的,是中纪委对“反腐无禁区”的坚守,即使涉案人员是“自家人”,查处起来也绝不留情、毫不手软。只有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才能让“打铁者”自身真正“硬”起来。
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即将召开,除了披露违纪违法纪检干部的案情之外,《打铁还需自身硬》还透露,《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去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已经进行审议,同意将其提交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审议。简而言之,中纪委在“清理门户”的过程中,不仅找出了“病灶”,而且开出了“药方”。明确线索处置、审查审理、涉案款物管理等工作规程,建立审查过程全程录音录像、打听案情和说情干预登记备案等制度,加大针对执纪违纪、失职失责的查处力度……通过这一套“组合拳”,有助于将监督执纪的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明确了如何监督,问题是谁来监督?王岐山同志在去年12月江苏镇江调研期间明确提出:“对纪委的监督首先在于各级党委。”党委监督纪委,同时接受纪委的监督,这不仅是一种制度的补充,更是一种权力的制衡。反腐无禁区,权力无特区,《打铁还需自身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相关报道见A13版·中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