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姐妹是位二孩妈咪,白天上班、带娃,忙得不可开交。她说,每晚两个娃入睡后,天下太平,她才觉得,属于自己的时间开始了。即便无所事事,即便感到些许空虚,也不愿意就此睡去。
据说,这种状态可以用一个名字来解释,叫做“贤者时间”,泛指大脑在某种兴奋状态结束后产生的空洞感。
再举个例子。旅行。有没有发现,其实在出发之前,甚至是在策划之时,你就已经很兴奋了,身体自动调用了“所有资源”来完成出行前的准备。在旅行途中,由于预期一点点得到满足,加之疲惫,兴奋值从顶点开始下降。到了旅行的尾声,倦意伴随着恋恋不舍一起袭来,回程航班上,你的心情已经很不好了——一方面你渴望回到温暖的家,躺在床上好好睡一觉;另一方面,一想到明天就得上班,上司布置工作的微信可能已经发到了手机上,就特别“没劲”。可这种“没劲”又不好意思向人倾诉,毕竟,你才是那个刚刚享受了一个星期阳光沙滩的人呐!
用一句歌词来形容这种状态,就是“激情退却后的,那一点点倦”。
我所理解的“贤者时间”,从生理上来讲,大约就是身体自动开始的“劳逸结合”,帮助你储存精力、避免透支。这与每回春节或者国庆假期后,上班族们“节后综合征”所显现出的慵懒困乏的症状高度一致。
从心理角度看,“贤者时间”是出于人的自我独处的需要。我们既害怕孤独,却又希冀独立的空间。特别在有了孩子之后,这种矛盾会更强烈。有时满脑子都是孩子哭着笑着,多么希望能得到片刻清静;可“清静”久了又渴望全家其乐融融的场面。再比如,我们常常呼朋唤友,在觥筹交错中展现个人魅力,又会厌倦这日复一日的迎来送往。说到底,这是我们的身心在制造一种奇妙的“平衡”吧。
最近追一部韩剧追到了第10集,还有4集就结束了。一直在看的连续剧结束后,也会产生空虚的“贤者时间”。那么,作为一名刚刚旅游归来的孩子他妈,到时我的“贤者时间”恐怕得加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