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难以置信,如今不少病人付出的某些药品的药价中,竟然有30%-40%,是进了无良医生的口袋,另有10%是进入了医药代表的口袋,至于进入层层加码的流通领域和灰色渠道的,也不在少数,真正用于支付到必要的药价成本(含研发、专利和合理的配送、流通等)中的,仅仅是整个药价的小头,这是央视历时8个月,调查了6家大型医院后,在近日给出的初步结论。
看到这个有图有声、有理有据的调查结论,真是要惊掉门牙!在医疗改革多年、中央相关的反腐政策举措力度均不小的当下,竟然还存在着药价远远背离成本、药企利欲熏心、医药代表横行医院、医生斗胆大捞回扣的乱象。
现在,问题被揭出了,接下来的治理必不可少,且力度也不会小。但是,如何治理?这让我想到了2006年国务院法制办、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其中提出八项治理整顿措施,将县及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实际加价率严格控制在15%以内;改进药品定价方式,选择部分政府定价药品试行从出厂环节核定价格;推行由生产企业在药品零售外包装上标示建议零售价的制度;规范医院诊疗和用药行为。这可谓是政府对药品从源头、流通和使用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整顿和干预。如此既治标又治本的政策和措施,如很好地执行了,还会是这样吗?
试想,从2006年文件生效之日算起,至今历时已十年有余,如果文件得到重视,并切实执行,监管到位,还会发生央视今天揭出的药价乱象吗?
如今,问题既然揭出了,且又是切实关系到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深层次问题,那么,相关部门就绝不能等闲视之,就需要下猛药治理了,必要时,还需要动“大手术”。
对治理药价下什么猛药?我看还要用市场和经济手段治理——药品也是商品,其价格的基础是价值,合理的价格应是大体接近价值,基本适应供求,符合国家政策,参照国际水平。市场经济不是暴利经济,药价也概莫能外。当然,药品暴利的乱象由来已久,积弊多多,非一剂猛药就能药到病除,治理是个系统工程,难以毕其功于一役,但面对问题,绝不能回避,而是要迎难而上,花大力气、下猛药,切实进行整治。
深信对于药价,相关部门认真治理之日,就是药价回归成本之时,药价的暴利期该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