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隍庙,每隔个三五年,总要历久弥新地,去晃一趟的。先晃豫园。隔夜友人再四叮嘱,darling记得,从安仁街的口子进来,不要走九曲桥那个门。一大早的,地理白痴一路缓缓行,一路一遍一遍请问路人,安仁街怎么走。过了洪荒的中山路南京路,一个侧身,便是窄小拥挤市井累累的永安街,过了永安街,便是安仁街了。转入永安街的刹那,仿佛是,跨过了一个时代。南京路中山路如此的路名,皆是五彩中国的,永安街安仁街,则是黑白民国的。路与街们,坦然相处着,似乎并不很在意其中的岁月山河,心跳叹息低回不止,举着手机拍拍拍的,只是我这种路人甲。转到安仁街218号,豫园有一扇门,即开在此处。默默立在晨光里,看窄街上的老妇们搬枕头晒棉被拥着蜡烛包里的小毛头走来走去,不好意思对着人家的头脸拍拍拍,就低头拍人家阳光里的脚脚。老人们的脚在地上,岁月的脚,不知在哪里?
看够了野眼,进去园子里,看一个展览,展览的名字是:《瓷上园林——从外销瓷看中国园林的欧洲影响》,复杂得腰细的题目。外销瓷确实是个比较偏门的角度,从元至清,紧密短促的几百年,中国瓷巨量销往欧洲与中东,据说当年仅广东一埠,就有瓷器画工一万名之巨,中国累计外销瓷以亿计数。中国瓷上的山水风景,园林模样,一天三次,影响着欧洲贵族的审美,那是一种什么样规模的洗脑啊。普通人,一辈子里,看见大卫看见蒙娜丽莎,最多两三次了不得了,可是他们观看中国的山水,中国的亭台楼阁,那是一天好几遍的熏陶。
看完瓷,在豫园里晃了一会儿,惦记那块玉玲珑,特地转过去看一眼,跟友人讲,从前上海小囡,谁没有一张跟玉玲珑的合影?友人煞风景,指给我看亭台楼阁曲水流觞之间,喏喏,那个地方,差不多日日有游客落水下去,办公室里长备T恤衫给游客替换。骇然之余,跟友人讲,既然日日有人落水,做啥不做个栏杆?友人狠狠白我一眼,那园林的意境还要不要呢?然后我就止语了。
晃完出来,转到松月楼,他家的重油素菜包,一如既往地,渗透着一汪重油,忍不住,买两个。菜馅子是甜的,正点极了,最说明问题,是松月楼的素菜包子,馅子里有碎碎的面筋,全上海独此一家,口感殊异,绝赞一个。我喜欢这种永远不走样的古老口味,很多事情,是不需要革新的,日常生活的奔波里,我们需要一口安稳沉静的饭食,定海神针一样,安顿住我们的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