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青年报》上读到一文,现在有一些地方傲慢地拒绝养猪,这些地方本来就是生猪调入地,却还要大幅度调减养殖量,有些地方关停了80%以上的养猪场,甚至提出“本县不养一头猪”。忽然脑海中蹦出了八个字:“猪多肥多,肥多粮多”!其实猪未必多,前些时候不是耳闻猪肉涨价消息吗?猪肥也不多呀,否则干吗要大用乱用化肥,多收了些些口粮却弄得良田难以再良。常言道“猪蠢”,难道嚷嚷“本县不养一头猪”的比蠢猪聪明吗?
据悉,去年全国超过20个省份划定了生猪禁养区,且启动了猪场拆迁行动,直接减少生猪存栏3600万头。原来猪肉涨价是“聪明人”干出来的。但“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生产的猪肉同比下降了3.9个百分点,年产量下降到了5200万吨,到了历史低位。只好进口舶来猪肉150万吨多来补缺,有人计算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2000多万头生猪的生栏量。
说到进口猪肉,笔者倒从《廉价》一书中得知,2007年7月,我国基于污染的理由禁止进口美国工厂化生产的猪肉。那位著书的美国新闻教授认为“这样做是有理由的”!拉佩尔·谢尔说,传统的农民使用闭环系统,家畜的粪肥给玉米地和苜蓿地施肥,对植物和动物都有好处,但是工厂式的肉类生产者——那里成千上万的动物被塞进大型的水泥砌的牲口圈里——生产的废料在本系统里消耗不掉。看来我们已经重蹈美国式工厂化养猪的覆辙了,对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不肯花钱治理,就简单化地说不养,就真的“不养一头猪”,实在太没有担当也太不负责啦。
据中青报披露,为什么要拒猪于千里之外?一位畜牧局局长直言不讳:他们简单地、片面地理解生态优先,认为猪场关了,就没有污染了,就不需要治理了。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养殖业富民不富县。对工业污染总是想方设法去治理,因为那里包含着财政收入,对畜牧业造成的污染就舍不得花本钱治理了。这难道不是不作为、不负责的表现吗?须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三增,就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又十分具体地指出了诸如“质量兴农”、“食品安全”、“化肥农药零增长”等要求。因此“猪多肥多,肥多粮多”值得重新倡导,而且还应结合“三增”把“三多”研讨提到更高层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