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2月2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报观点
恶意欠薪“入刑”要攻克证据关
刘勋
  尽管恶意欠薪入刑已实施6年,农民工王加荣依然没能看到拖欠他工资后逃匿的“老赖”得到法律的制裁。近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沈建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现实层面不少难题尚未解决,高悬的“法律之剑”并未有力阻止“老赖”铤而走险。 

  恶意欠薪入刑,执法司法的实践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难以攻克证据关。例如,农民工王加荣找到当地镇上派出所反映恶意欠薪,得到的答复是需要劳动行政部门先行处理,行政部门下达支付令后依然不支付的,才能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再找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称需提供劳动关系证明和欠薪证明才能立案。由于企业没和工人们签订劳动合同,王加荣无法提供,劳动监察部门无法立案。该事例其实就是恶意欠薪入刑难的缩影。 

  不仅是农民工提供证据难,劳动监察部门也面临证据难题。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等四部门曾联合发文规定:劳动行政部门将恶意欠薪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时,需要提交7类材料,其中涉案的书证、物证等最难充分提供,既有劳动监察部门职权有限的客观性因素,也有怕麻烦不作为等主观性因素。

  恶意欠薪入刑涉及多个执法司法部门,无论制度规定得多么完善,都需要依据制度密切协调配合,其中劳动监察部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都不能怕麻烦将证据难题转移,而是应该积极作为在职权范围内共同攻克证据关。只有恶意欠薪入刑攻克证据关,让刑罚真正发挥威慑作用,相关执法司法机关才会从根本上减少麻烦。  (刘勋 刊今日法制日报 本报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第B01版:新尚
   第B02版:摩登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新民法谭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家装之窗
   第B08版:家装之窗
想起了“猪多肥多,肥多粮多”
足球少年之困
恶意欠薪“入刑”要攻克证据关
“非机”
旅游整治勿止于“修修补补”
视若无睹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恶意欠薪“入刑”要攻克证据关 2017-02-24 2 2017年02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