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同年年底,瞿维、寄明夫妇俩随鲁艺的大队人马徒步前往东北。由于东北交通线受阻,寄明便一人留在张家口的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任教,并担任收集民间音乐和演奏工作。1946年7月,寄明北上到达哈尔滨与瞿维汇合,在那里参加了《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的演出。同年9月,到达佳木斯,在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1947年5月,寄明先后担任鲁艺牡丹江文工团的负责人。1948年4月任东北音乐工作团的研究员兼少年班主任。1948年11月,还先后任东北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师、主任。1952年起,寄明担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副校长兼教务主任。在东北期间,寄明对“二人转”音乐发生了兴趣,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整理和研究二人转音乐,走访民间艺人。历经三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二人转”的书《东北蹦蹦音乐》。
接着,寄明逐步把工作重点从钢琴演奏及教学工作转向创作领域。她深入斗争生活,向民众学习,向民间音乐学习,写了《翻身秧歌》《庄稼人小唱》《干活好》《歌唱刘胡兰》等歌曲以及秧歌剧音乐,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
1953年8月,寄明上调到北京中央电影局音乐处工作。自此,她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电影作曲创作。
留学莫斯科,奏响交响诗
为造就新中国的国际音乐优秀人才,1955年9月,瞿维作为国家特别选修生被送往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
莫斯科音乐学院是世界最优秀的音乐学院之一,有最为严格、全面的音乐教学体系。
瞿维说,能去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是自己的幸运。上世纪50年代,俄罗斯的老一辈音乐巨匠在学院执教,各艺系都有顶级的大师领衔授课。学生们经常可以在楼梯上碰到肖斯塔科维奇,在走廊里见到哈恰图良、奥依斯特拉赫,还可能与柯岗比肩而过。
瞿维师从巴巴扎年。在这闻名的学府里他刻苦学习各种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同时不忘创作。他留学进修期间写成的主要作品有管弦乐组曲《秧歌场景》《G大调弦乐四重奏》和钢琴独奏曲《序曲》等,从中可以看到他对以往积累的生活素材和民间音乐材料的纯熟处理,以及在磨练专业创作技巧方面所作的努力。
1959年,进修四年的瞿维学成回国,以后他一直在上海交响乐团担任专职作曲。此刻他的专业艺术已越发成熟,而要报效祖国的心愿也越发强烈。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瞿维敬佩中国人民追求光明的奋斗历史,满怀对先烈们的缅怀、歌颂之情,要表现他们,“交响诗”可谓是最好的样式。于是,他用了数年时间,以深沉、热情的音乐笔触,在1963年创作完成了又一部新作品,那就是脍炙人口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在“上海之春”的汇演上首次公演,就获得巨大的成功。评论家认为这是作者广泛地反映中国人民的斗争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又一代表作。
全曲用奏鸣曲式写成。缓慢的引子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齐奏深沉严肃的低音曲调,表现人们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的悼念和沉思;然后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清澈明朗的和弦,表现对人民英雄的敬仰心情。主部是一首英勇果断的战斗进行曲,运用了模仿复调的手法。各声部此起彼落,表现英雄们为革命事业勇往直前的斗争形象。副部是一个民歌风格的主题,表现英雄们宽广的胸怀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副部通过变奏发展表现热情激动的形象,随后情绪逐渐平静下来,音乐进入了展开部。在展开部中,主部的斗争形象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变得气势奔腾,锐不可当。尾声是主部主题的变形,变成了大调的庄严快板,表现广场上人民群众对英雄们的歌颂。
史诗性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得到海外音乐界的重视,后来由华裔指挥家林克昌指挥名古屋交响乐团在香港灌制成唱片,在全世界发行。
瞿维是个勤奋的音乐家,其间创作不断:1959年为电影《革命家庭》音乐作曲;1962年完成了交响幻想曲《白毛女》;1963年应钢琴家顾圣婴的约请,创作了钢琴曲《洪湖赤卫队》幻想曲,次年又改编成管弦乐曲;1964年创作了组曲《光辉的节日》;1965年,他深入大庆生活,不仅创作了大合唱《油田颂》,还写出了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在全国广为流传。
粉碎“四人帮”后,瞿维焕发了新的艺术青春,新作品不断:室内乐《仙鹤舞》、交响诗《红娘子》(与王久芳合作)、钢琴与乐队《音诗》等。1988年,他还应邀为海南建省创作了管弦乐《五指山随想曲》。
插曲传四海,歌自采风来
再说寄明,1955年从北京调入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担任音乐创作室副主任、作曲组组长。自此她开始为一部部电影作曲配乐。《李时珍》《平凡的事业》《凤凰之歌》《鲁班的故事》《金沙江畔》《燕归来》等影片留下了她创作的美妙音乐,同时,她写就的一首首电影插曲传遍大街小巷。老年观众记忆犹新,由张瑞芳主演的电影《凤凰之歌》插曲《山中的凤凰为何不飞翔》;由达式常、高英主演的电影《燕归来》插曲《燕归来》《欢迎你远方的客人》等被广为传唱,其作者都是寄明。
由于自己是四个孩子的妈妈,她还十分关注儿童歌曲的创作。寄明曾从一位教师那里听到说,现在好听的歌太少,要是有首歌,能激起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能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那该有多好啊。讲者无意,听者有心。巧事还真有,1981年的春天,正忙于为电影作曲的寄明收到了邮递员送来的信,拆开一看,原来是一位作者寄来的一首歌词,顺着题目《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她朗读起来:“我们欢乐的笑脸,比那春天的花朵还要鲜艳;我们清脆的歌声,比那百灵鸟还要婉啭……”这不正是自己一直盼望谱曲的歌词吗?她读了一遍又一遍,终于,一个动人的旋律随口飞了出来,她马上记录下来。《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随着全国各省市的电台传播,飞向全国各地,成为千百万少年儿童爱唱的歌曲。不久,在文化部、团中央向全国征歌中,这首歌被评为一等奖的优秀歌曲。
《好阿姨》《我爱我们的班级》《新中国少年进行曲》《浪花亲着我的小脚丫》等,是寄明先后为儿童创作的歌曲,受到孩子们的喜爱。而其中最令人称颂的,无疑是寄明为电影《英雄小八路》谱写的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那是1958年,厦门和金门之间发生了台湾“8·23”炮战,它让全国人民知道了厦门何厝小学13名小学生穿行炮战中支前的故事。一年后,厦门第三中学语文老师王添成,根据故事创作了话剧《英雄小八路》。第二年5月20日,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陈耘带了该校创作系、表演系毕业班100多人来到厦门三中采访。王添成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自己的剧本交给了陈耘老师,没想到对方看后,非常欣赏。几天后的六一儿童节,上海戏剧学院排演的话剧《英雄小八路》就在福州公演,演出迅速引起了轰动。“英雄小八路”的故事引起了上海影剧作家周郁辉的关注,他把话剧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剧本。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认为这是热门题材,马上决定拍摄,而把谱写这部影片主题歌的任务交给了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