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水平提高,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岗位逐步在流失,以至于出现人工智能“抢饭碗”的话题。然而,主流学者坚持将人工智能技术称为“增强智能”,强调该技术的本质是协助并拓展人的生产率,而非取代人类的工作。相反,人工智能还可能给人类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新职业,正应了一句西方谚语:“上帝关上了门,又会在别处开扇窗。”
CGI星探
卡梅隆在1989年执导的电影《深渊》,被认为史上第一部完美应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CGI)的电影。随着时间推移,CGI技术愈发成熟,《指环王》等大片纷纷问世,震撼着观众的视听感觉。而在去年,国内出品的《爵迹》以“全真人CGI魔幻大片”为营销噱头,套路是后期制作人员在特效模型上集成演员动作表情的运动轨迹,让真人在虚拟场景中饰演虚拟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爵迹》的真人演员用的是范冰冰、杨幂等高片酬的大牌明星,如果使用普通演员,成本会降低一半以上。深谙技术之道的科技人员大胆预期,用不了多久,会有一批CGI“星探”为影视公司服务,他们掌握着大数据,能够分析不同面部、体态特征的演员出现在哪种题材的影视剧中收视率最高,再以此标准,到人脸识别数据库中去匹配,然后寻找合适的新生代演员,与他们接洽、签约,并为其度身定制合适的CGI角色。
如果这一创作方式被证明可行,要价不高的“素人明星”会迅速走红,进而拥有一定数量的粉丝,游戏公司也可以与他们合作,开发更逼真的游戏体验,探索更多的商业机会。当然,过去花在大牌明星身上的资金,会更多地投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后盾的CGI“星探”身上。
教肓游戏开发者
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传统教育方式有点力不从心,对于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教师只能通过多次重复训练来灌输。如果学校能采用可互动的教育平台,个性化地搜集学生作业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并按照系统实时反馈对课程进行调整,老师就不必像过去那样靠经验来指导学生了。
同样依托人工智能,未来会出现“教育游戏设计师”的岗位,他们设计出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程序,把长期目标进行短期细化和可视化,让学生每一天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并被这一成就所激励。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也许每攻克一个知识点,就能获得积分或虚拟奖励;针对高年级,可以用虚拟现实(VR)等技术,为他们营造寻宝游戏,把不同的知识点融进不同的线索中,破解之后就能拿到大奖……
这样的前景并不遥远,像Kacebook这样的科技巨头正在帮美国加州学校开发SLP个性化学习平台。平台上的课程包含不同的重点,清晰地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毎个知识点都有专属的题库,里面包含10题小测试,如果10道题中答对8道以上,学生就能升级通关,进入下一个测试。SLP现有700多个题库,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去改进或更新。SLP模式的运作已经帮助相关学校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炒股机器人开发者
股票市场瞬息万变,人类无法像机器那样不受情绪影响地做出理性决策,且股民选股多以人工推荐为主,主要基于个人判断。此外,散户股民不可能老盯着大盘,很难在合适时机交易,结果“赔多赚少”。
要是用机器人炒股,个股的各种信息将被做成一个可量化的标签,用户基于自己的风险偏好(激进、稳健、保守)和投资偏好(短期、中期、长期),对标签进行自由组合设定,交给机器人用后台量化模型进行大量实时运算,实现自己的选股决策。那么,炒股机器人的开发者无疑将成为炙手可热的职业,而这将是今天证券经纪人的“2.0版”,他们根据每个客户的偏好设计个性化算法。比如,客户想以大人物的言论作为买卖股票的重要依据,那么炒股机器人会密切关注相关人物的发言,分析他们所提到的公司的股价变化,如果算法发现被提及的公司的股价常在一天内上涨,第二天就恢复原状,那么每次机器人抓取到公司名的时候,就会帮持股人按此规则快速买入,并在一天内抛售,获取利润。当然,炒股机器人开发者还要训练电脑分辨所关注人物的语义,理解其真正所指。
硅谷一家名为“感知力”的公司表示,他们让人工智能程序全程负责股票交易,其收益已超越公司设定的内部指标。
私人健康咨询师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初始阶段,专业技能人才很吃香,但当该领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从事归纳、收集、解读人工智能数据的人才更受欢迎。基于这一规律,随着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未来私人健康咨询师将大行其道。
理论上,一个全职皮肤科医生一生大概会看20万个案例,而斯坦福大学的机器算法在三个月内就吸收了13万个皮肤病案例,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修正算法。去年,IBM人工智能医疗系统(名为“沃森”)仅用10分钟就为一名60岁女性患者诊断出很难判断的白血病类型,并提出适当的治疗方案。
这是否意味着医生会失业呢?调查显示,患者不爱和冷冰冰的医疗机器打交道,病人渴望真人交流,希望有人为他们耐心解释医疗报告。因而,能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数据处理结果的健康咨询师将成为患者的朋友,未来,很多人将拥有自己的健康咨询师,为其解答与健康有关的数据,并定期跟踪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状况,成为自己的健康管理者。
方言搜集者
虽然机器翻译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但直到近两年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NMT)异军突起,翻译应用才被进一步革新。
谷歌旗下的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系统(GNMT)去年已应用到谷歌翻译中,英语和法语、英语和西班牙语的互译质量已超过90%,中英互译准确率也在80%左右。在国内,百度翻译支持全球28种语言的互译,每日响应超亿次的翻译请求。不久前,搜狗CEO王小川也在演讲中展示了搜狗语音实时翻译技术的成果。
未来,翻译工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普通人只需携带一款翻译神器,便可周游列国。当然,最终要彻底实现这种美好愿景,世界各地的方言都需纳入数据库中。语言是人类发出的极为复杂和多样化的信号,为了实现全人类语言的智能互译,方言搜集者的任务就是拯救、记录并翻译那些使用频率较少的语言,让它们有机会在智能时代被保留下来,并被“激活”为可用工具。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可以解决问题,但不能提出问题。技术向来只是一种辅助人类进步的手段,就像工业革命放大了人类的体力,手机扩展了人类的交流能力。
我们需要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全面爆发的时代做好准备,但无需因其可能抢走我们的工作而惊慌失措。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还受到众多限制,这意味着社会对拥有创造力、抽象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通识性人才的需求仍在增加。面对人工智能在人类生活的渗透,你为尝试新的职业做好准备——而不只是担心被取代了吗?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今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