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艺术潜力
张洵澎印象最深的是郭兰英演唱的《翻身道情》:“太阳一出来满山红啊,哎嗨哟,共产党救咱翻呀么翻了身”……那明亮高亢的歌声,深深印在了张洵澎幼小的记忆里;而戏,她很喜欢有“江南悲旦”之称的戚雅仙演唱的《婚姻曲》:“红太阳当空照,五星旗帜迎风飘”,欢快的节奏,朗朗上口的唱词,洋溢着幸福而热烈的情绪,真正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心情的了,张洵澎每天会跟着喇叭学唱。
解放后,华山路上的中国人多了起来,小孩子似乎也在一夜之间多了起来,在马路上来回奔忙嬉笑的孩子,永远有着一股消耗不尽的精力,似乎要把这个国家压抑了数千年的情感一下子全部释放出来。不过,尽管整座城市都在“释放”,张家严厉的家规却依然存在,张家姐弟始终没能融入到这些玩耍的同龄人之中去。然而,曾经胆怯而娇宠的张洵澎,却在这个时候,将深藏在血液中,与生俱来的艺术潜力释放出来了,展开了在家中又是唱歌又是唱戏,又自编舞蹈的属于自己的娱乐方式。
小床是她的舞台,从二楼看出去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就是她假想的观众。她时而躲在窗边唱郭兰英的歌,时而跃上小床自编台词,唱戚雅仙的戏。张洵澎的心情便如蓝天的飞鸟,无拘无束,自由翱翔。她是那么自信,那么满足——天地间的一切,仿佛都是为自己陪衬的。而她,就是这个舞台上的绝对“主角”。不知道是不是天赋,那个时候的张洵澎就无师自通地懂得了营造“明星效应”,唱歌唱戏的时候,有时她会拿一个搪瓷脸盆遮住自己小脸蛋,在她们自家朝北的大房间的窗台边。一旦路上行人被歌声吸引,驻足观望,可惜的是,那想必十分娇美的小脸蛋却无缘一睹。那个时候的她,就已经懂得如何制造“焦点”,遮住脸,也许是为了制造神秘的效果,更引起人们注意。
有时候,“清唱”还觉得不过瘾。张洵澎从小就有规划意识,非常懂得因利就便,就地取材。舞台——父母睡觉的大床,找两根竹竿把床上的帐子撑起来,不就是现成的大幕了吗;服装道具更是体现出了张洵澎从小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她找来母亲的镂空沙发罩披在头上,营造出一种神秘之美。珍珠项链自己动手串起来,戴在自己的发髻上……自己梳妆打扮、自己准备道具、自己布置场景……一切自己来。张家的长辈对于生活有着精致而高雅的品位,平时,母亲对于穿着就非常讲究,张洵澎年纪虽小,耳濡目染之下,对于“美”也有着非常敏感而独到的见解,这些童年的积累,直接影响着她后来的艺术。不过此刻,虽然是临时拼凑的“装备”,张洵澎照样能够将他们搭配得颇为不俗。
有了舞台,观众也不能少。这时候已是解放后,随着外国房东与外国租客的搬离,张洵澎家周围陆续住进了不少中国人。小孩子之间也偶尔可以来往,每逢张洵澎演戏的时候,她就会去请邻家的小朋友来自家观看,助兴,他们也会拍手鼓掌。张洵澎也会像戏台上的演员那样,一次,两次谢幕。在小朋友们的掌声中,张洵澎感受着最早的成功的喜悦。
外国人撤离的同时,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和文艺界人士开始陆陆续续成为华山路上的主人。他们的到来令张洵澎居住的华山路少了一些刻板,然而,优雅精致的生活方式依旧可见。
比如著名的作家赵清阁女士,就住在张洵澎家的三楼。小时候的张洵澎,并不知道赵清阁的来历,只记得家里的大人关照自己,见到赵要叫“孃孃”。而张洵澎对于赵清阁的印象就是,“老太太好像身体很不好,尽管年纪并不大,但是上下楼总是有一个名叫吴嫂的阿姨背负着,那个吴嫂,是个相当壮实的中年妇女。”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张洵澎觉得一脸愁容的赵清阁是个很厉害的人,对于不熟悉的人都不理不睬,后来交往稍微多了一点,张洵澎发现赵清阁的“厉害”其实在于她的思路非常敏锐——脑子煞清,这和她孱弱的身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因为张洵澎平时住在学校,与赵清阁的接触并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