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韩正同志代表中共上海十届市委所作的报告,很多人都说被感动到了,甚至有代表说“戳中泪点”。作为一名现场的聆听者,我感到报告带给人们如此多的共鸣和触动,是报告时时处处体现的群众观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共产党人最长情的告白,也是最质朴动人的宣示。
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代表说,韩正书记所作的报告,他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这个城市的远大理想——建设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上海应有的更大贡献;还有一个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报告中有很多非常具体的表述,很接地气,也令人感动。老百姓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党的目标和宗旨与我个人的梦想相契合,我就愿意去追随。一个国家的梦想、一个城市的梦想、每个人的梦想,梦梦相通,国家一定会强大,城市一定会发展,人民就一定会幸福。
马春雷代表提到的“非常具体的表述”、很多媒体称之为“最温暖”“最文艺”的表达,最典型的是报告中这样一段话——
人文之城公正包容、更富魅力。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现代和传统文明兼收并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浦东新区区委常委,临港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杰代表说,韩正书记所作报告中这段平实而内涵丰富的话语,对他触动很大,对南汇新城建设也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的街道,我们的建筑,我们的公园不是用来看的,是人去感受的,它应当是有功能的、有温度的、温暖的。一座以人为本的城市、有人文关怀的城市,才是真正有魅力的城市。
“因为有这样一种有温度的话语,才会有这样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市旅游局局长、党组书记徐未晚代表对大会报告文风的转变印象深刻。徐未晚注意到,上海过去五年虽然成绩巨大,但报告仅用6页纸简单带过,更多的笔墨注重于讲述未来工作的设想、未来愿景的细节。这反映了上海干部非常务实的心态,也体现我们党员干部很多的语境是从百姓的心态去思考,和群众在一个频道上共同交流,共同分享我们对未来的憧憬,最终共同来建设这样一座美好的城市。
就我个人来说,大会报告中的这一段话,当时在会场听到时有一点点“意外”,因为这不是典型的“报告体”,而是像一篇散文中的文字,温暖而诗意,也像是三口之家间的温馨对白,生动而真实。
但其实我也不应该感到意外,聆听韩正书记所作的报告,可以深切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过去五年十届市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始终记挂在领导干部的心上。
报告写到:牢记群众观点须臾不能忘记,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退休职工养老金大幅提高,建立老年综合津贴制度,率先实现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医保、低保等基本社会保险和救助制度……平均期望寿命83.16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降至45微克/立方米。
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是过去五年市委市政府长抓不懈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人民群众身边“看得见的幸福”。
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报告文本,会发现“人民”是这份报告分量最重的关键词。
“建设超大城市,要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规划为先、安全为重”;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让老百姓看到更蓝的天,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
“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着力补短板、强管理、促公平、提质量,让人们安居乐业”。
……
让人民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不懈的追求,也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同志时时刻刻的叮嘱和要求。
犹记得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记者见面会上讲的那段真情流露的话——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没有太多修饰的承诺,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所在,最朴素、最真挚。没有间隔的语言、没有距离的梦想,老百姓就愿意和共产党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