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丝绸之路,到瓷器之路、茶叶之路,再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古今相通的和平理念,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愿望,打通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之道,承载丝绸之路的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与互利共赢的发展前景。
纵观历史,中国产品之所以能走出去,最重要的是具有高质量的技术与先进的理念,中国的茶叶与瓷器外输,提供了新颖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技术,一进入欧洲就为人们所赞美。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就用夸张的手法赞叹:“感谢上帝赐给我们茶。没有茶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我庆幸没有出生在没有茶的时代!”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给我倒杯茶》中这样写道:“给我倒杯茶吧,艾兰小姐,请用这精美的中国瓷杯。”英国诗人拜伦也热衷喝茶,《拜伦传》中记载,在希腊参加武装斗争的艰苦时刻,他仍保持品饮中国茶的习惯。9世纪阿拉伯人写的一本书中认为,中国的茶饮可治百病,这个说法可能很早进入了欧洲。欧洲人之所以对茶称颂不已,一方面对中国茶已经熟悉,另一方面可能听说了有关中国茶的各类传闻。
17世纪,中国茶与瓷器,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欧洲,欧洲人很快使用中国瓷杯泡中国茶,端起瓷杯喝茶成了富有阶层的风尚。普通欧洲人的早点所常见的粥已经从城市和大多数乡村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甜点、咖啡和茶。而日常端起硕大的啤酒杯,也渐渐被小巧茶杯所代替。这表明,中国的茶成了欧洲人改善餐饮生活的一个方面。中国瓷器给欧洲人提供正餐的成套餐具,还为日常饮用的茶点与咖啡提供了相配的器物。欧洲人仿效中国人使用小杯喝茶,这意味着不能放太多的茶叶,一次喝茶,小杯几口,追求的是气氛、情调。英国专家柯玫瑰考证:进口茶叶是欧洲家庭中贵重的新奇物,平时不用,一定得存放在带锁的茶盒里,仅以小量品尝。在18世纪早期有不少油画反映了富裕家庭持杯喝茶的情景,画中表现的端拿手势往往很生硬,因为平时拿捏大杯猛喝啤酒的手,一下子适应不了中国人生产的轻巧玉瓷,这缓慢的手势礼仪,只得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
英国人喜欢喝茶的风气可能在17世纪中叶形成,并热烈地蔓延开来。当时的政府相信,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茶则能让人修身养性。于是还出现了禁酒令,号召人们多开中国茶馆。英国人不仅喜欢喝茶,而且把茶分为两种,一种叫下午茶,一种叫黄昏茶。就像使用瓷器一样,享用茶叶竟然也有等级之分。贵族阶级享用优质的中国茶,工人阶层只能消费普通的印度产的红茶。当时印度种植的红茶不像现在的质量好,虽来源于中国,但由于土壤与技术的关系,印度红茶质差味苦,好在价格便宜,产业工人喝得起。工人喝了一杯酽酽的红茶,再配几片面包,提神填饥,能够熬挨到晚饭时间。而喝茶的风气代替以前的酒精,其中贡献最大者,是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她嫁到英国时的嫁妆颇丰,其中部分嫁妆就是中国的茶叶和瓷器。她来到英国后,常常喝茶,时不时在宫中举行茶会,宣传茶的功能,说自己苗条修长的身姿正是仰赖这一种奇妙的饮料所赐。在查理二世与凯瑟琳的婚礼上,王公贵族举起酒杯敬她,她则以茶代酒回敬,当时人们并不了解她的杯中为何物,参加婚礼的王后十分好奇,靠近凯瑟琳,想尝一下这“琼浆玉液”。之后,王后才了解到凯瑟琳喝的是红茶。侍卫官还偷出少许献给王后,不料败露,由此引发“红茶盗窃案”。这个故事虽然有待于更详尽的史料证实,但至少表明当初英国流行喝茶的风气之浓郁。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他的著作中披露了这样的史料,在欧洲多国,当初有这样的喝茶广告,认为茶是“所有医师认可的极佳的中国饮品”,其药用价值:“治头痛、结石、尿砂、水肿、脱水、坏血病、嗜睡或睡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腹泻或便秘、中风,一般情况下,茶叶还可以舒肾清尿、消除积食、增进食欲、补充营养,至于茶的饮用方式,可以加开水、牛奶、糖,还可以加蜂蜜!”
可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中国茶与瓷杯,还传输了中国式的思想、中国式的生活方式,刺激了欧洲的茶与瓷器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大量吸收与学习了欧洲的文化,形成了两地的文化与经济的大发展,取得互利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