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5月2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经典谨防“误读”“误导”
王蔚
■ 启良中学学生朗诵《少年中国说》郑逸洁 摄
■ 望新小学的弹词开篇《梦回江南》 李立基 摄
■ 大同师生在读书廊下谈心交流 学校供图
  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值得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广。同时,也有专家表示,传递给青少年的传统文化务必是优秀的和经典的,切莫误读和歪曲,否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伤害,也是对下一代的误导。

  华东师大图书馆馆长胡晓明教授提醒,青少年读典籍也有可能陷入“误读”。例如,《愚公移山》里写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高中语文教参的解释是:“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愚公移山》的作者是战国后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御寇。道家人物怎会有这种“征服自然”之论呢?其实它的本意是反对没有远大理想,只着眼于眼前收获的庸人小志,启示人们要将眼光放远,不计功利,甚至忘掉个人生命的渺小,这样才能真正做出一点有益于人类的事情。教参上的提示谬之千里。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目前培训市场上热门的“国学班”,也需要正本清源。有部分人对于国学的推广比较急躁,认为只要诵读国学,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样看问题太过绝对。现在有些人学国学,有点赶时髦的意味,这样是学不到其中精髓的。比如,某地曾经举办了一个“女德班”,引导学员“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这样一种反道德、反教育的所谓“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什么精华,完全是糟粕,必须扫入垃圾堆。而且,有关部门还应该介入调查,取缔这样的培训项目。

  在由复旦附中发起的“当代教育与君子养成”国际研讨会上,上海市中小学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说,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要把人培养成“君子”,但君子的概念应当是有旺盛生命力的。我们要培养的君子首先要讲自我修养,希望学生能不断反省、改进、完善自我,而不是强调要考多少分,考上什么学校,将来要做什么官。因此,“君子”的标准千万不能搞混淆。

  首席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科创上海
   第A06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新闻
   第A1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1版:夜光杯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阅读/连载
   第A14版:军界瞭望
   第A15版:军界瞭望
   第A16版:广告
传承经典谨防“误读”“误导”
让孩子熟稔传统文化破题需良策
新民晚报要闻A02传承经典谨防“误读”“误导” 2017-05-29 2 2017年05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