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传统节日端午到来,中华经典文化进校园活动趋热~~~
传统节日端午到来,中华经典文化进校园活动趋热~~~
     
2017年05月2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节日端午到来,中华经典文化进校园活动趋热
让孩子熟稔传统文化破题需良策
王蔚 陆梓华
  本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

  端午节来临之际,沪上大中小学纷纷举行赛诗会、故事会、绘画展、舞龙舞狮表演等活动,将中华传统文化牢牢根植于年轻一代心间。近年来,市教育部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其中一个有效做法就是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引导学生从经典文化中汲取人生养料,从传统美德中获取成长示范。

  重传承 经典诵读抒真情

  继《元日》《相思》之后,由中共嘉定区委宣传部和嘉定区教育局投资出品的《游子吟》,赶在端午节前正式发布。此前的第一部《元日》及第二部《相思》一经推出,就引起观看及转发热潮,观看总量数亿次,某视频网站评分高达8.3分,被网友称赞为“国漫的正确打开方式”。孟郊创作的五言古体诗《游子吟》是一首尽人皆知的唐诗,千百年来为人所传诵。短短30字,如何用一个真实具象的故事来呈现,这对编剧李夏恩来说算不上是难题,因为他对清代乾嘉考据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王鸣盛的生平极为熟稔。他说:“当时说以《游子吟》为背景创作剧本,我第一时间想到了王鸣盛一段童年时的真实经历,恰好符合《游子吟》这首诗的内涵和蕴意。《朱太淑人行述》中写道:‘冬,(王鸣盛)始应童子试,家贫无複襦,朱太淑人一夕手成之,手皆龟裂皴瘃,血濡缕缕,然且晨起提甕汲,不言惫也。’这段文字与《游子吟》中所描写的情景极为相似,可谓奇巧。虽然语言朴实,但却让人心生慈母爱子的暖意。”

  那么,现在还有多少孩子乐于读诗?还有多少学校在重视诗词歌赋?在专家们看来,中华经典诗词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人文价值,恰是现代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人传承和弘扬“老祖宗”的优秀文化,应该是一辈子要光大的事情,而不能只做一阵子的表面文章。

  “为什么诗意很重要?因为诗意的核心是自由生命的发舒。”华东师大图书馆馆长胡晓明教授在上周举行的本市语文教育高端论坛上说,诗意的崇尚是古典中国的一项世界特色,“莲叶何田田”“山寺月中寻桂子”“山色空濛雨亦奇”“多少楼台烟雨中”……整个儿的杏花春雨江南,其实都是诗意的。而清代江南女性近四千种诗集的持续写作,也创造了同期历史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不曾有的女性诗人纪录。社会中有金钱、权力和文化尊严三种权势。在古典中国,文化尊严就是全社会给予文化人人格身份的尊重,而文化人反过来对于文明与文化基本价值的认真守护,又在长期的文化传统与生命实践中形成了道义高贵感。

  找路径

  人文气息伴成长

  传承传统文化,校园是载体。但是,学习生活忙忙碌碌,如何为闲情逸致、古风雅趣留出空间?拥有105年历史的大同中学,正试图为这个问题找到解答路径。

  为延续学校记忆,曾因校园改建而拆除的葡萄架长廊重新出现在校园西北角的林荫小道上,由1984届校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杨贵庆教授担纲设计的“校友砖读书廊”悄然坐落其中,也入选了上海普教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佳校园新景观。端午前夕,以校友砖读书廊为代表的“大同校园十景”也正式接受了命名。

  校长盛雅萍说,为校园文化景观命名的不是名家、领导,而是每一个普通的大同学子。“师生共同参与,会对校园文化更有共鸣,更有认同感。”本学期伊始,命名征集令一发,截至3月底,共计714名同学递交了自己的金点子。校园诗人们还为每一处景观配了格律诗和现代诗各一首,印在书签上,成为一份独特的校庆礼物赠与来宾。

  高一(7)班女生陈嘉文和黄翥都选修了高一语文备课组长孙雷声开设的“旧体诗写作”拓展课程,两人的诗作也双双入选。“同学们不是没有兴趣,但是很少有时间可以用来推敲字词,遣词造句,我们要帮助他们往前走一步。”孙雷声说,旧体诗对平仄、对仗等都有严苛的规定,有时还需要同学们对古音有所了解,为了帮助同学们克服畏难情绪,他引导大家将写诗填词的过程视作一场“填空游戏”,体会汉字一字之差的奥妙。

  “高中阶段写作以议论文为主,强调思辨,而古诗文创作既需要学生在几句话中构造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更要具有想象力,具备巧思。”孙雷声说,对于学生的尝试无需苛责,姑且可视作对现有语文教学的补充。有趣的是,师生们还发现了古诗词创作“神器”,借助大数据分析,如今已经有了手机软件,可以便捷核查所选字词是否符合格律规范。

  引共鸣

  诗意生活充盈美

  “让每个人都喜欢甚至酷爱古诗文并不可能,但是,如果可以让学生有多一种方式抒发真性情,让一部分学生可以以诗言志,真实地反映生活,古诗文教育就体现了它的价值。”大同中学特级教师曹动清说。2010年,曹动清和同事们对现有语文教材进行改编,形成了大同中学校本语文教材。比起全市统一教材,这本教材在高中三年要求学生研读的文言文篇目至少增加三分之一,而且其中相当多的篇目要求背诵和默写。曹动清认为,学生多背、多记,尤其是多读,将终身受益。为了拉近古诗文和年轻学子的距离,每篇文章后都特意附加了“思考感悟”“习得积累”,老师们指出课文内容与当代生活的契合点,引起学生共鸣。

  有意思的是,高二男生张驰皓起初将“陋室铭”改编成一首充满调侃意味、甚至有些戏谑的“十景铭”,在“民间”传播。“一不小心”传到了老师耳边,令张驰皓意外的是,迎接他的不是一顿斥责,而是一项重任——重写代表学校形象的“十景铭”。小张很快拿出了作品:“四艺塑达人,宝鼎颂德馨。可以沐长风,临钟影。有文脉之书琅,有流光之绿莹。南闻浦江潮,西望蓬莱境。”

  校语文教研组长张兰介绍,从2010年开始,每年5月,大同的学生诗会已经坚持到第8年,一本汇聚历年佳作的《以青春为名》诗集也于日前结集出版。张兰表示,如今的学生学习压力繁重,学校希望他们在应试之外学会诗意的表达。

  破瓶颈

  “文气”“财气”可兼得

  “嘉定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课堂教学、渗透校园生活、浸润学生心灵。”在近日举行的“学校文化铸品质 中华经典育新人——2017年上海市教育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现场会”上,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说,在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进程中,嘉定既要有“财气”,更要有“文气”,两者兼备才有“生气”,这是嘉定从容走向未来的动力,而涵养“文气”,基础在教育。

  事实上,必须注重“财气”与“文气”的并重,恰恰点出了当下经典传统文化在全社会推广、传承所遭遇的现实瓶颈所在。尤其是在青少年教育领域,不仅要培养莘莘学子创造财富的本领,更要熏陶他们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的文化自觉。

  罗阳中学校长王立英说,传承传统文化时如何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今天的孩子去充分感受和接纳,这是需要花大力气去研究的。其次,如何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让孩子们内化于心,这也是一件难事,不是靠做表面文章可以达成的。还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极大,涉及多领域的知识,学校的师资的水平恐怕还一时达不到精准传承、有效传递的教学要求。

  就在这两天,中福会少年宫正在举办“童心畅想丝路情”大型游园会,内容涵盖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方面,每天都有大批孩子前来参加体验活动。中福会少年宫副主任沈莉说,现在少年宫每年都会在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假日举办民俗游园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就是先要培训好师资,以此次的“丝路情”活动为例,老师们足足准备了三个月,查阅了大量资料,把一些深奥的史学知识转化成孩子们能够接受的视觉方式和演艺节目,当然,如果能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推进,那就更好了。还有,对孩子们传播传统文化,还要首先过好家长“这一关”,有些文化知识和传统民俗,先要在成年人中普及,这样才能带动更多家庭、更多孩子投身其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科创上海
   第A06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新闻
   第A1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1版:夜光杯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阅读/连载
   第A14版:军界瞭望
   第A15版:军界瞭望
   第A16版:广告
传承经典谨防“误读”“误导”
让孩子熟稔传统文化破题需良策
新民晚报要闻A02让孩子熟稔传统文化破题需良策 2017-05-29 2 2017年05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