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康健社区家庭档案展“聆听‘家’音”~~~
康健社区家庭档案展“聆听‘家’音”~~~
康健社区家庭档案展“聆听‘家’音”~~~
康健社区家庭档案展“聆听‘家’音”~~~
康健社区家庭档案展“聆听‘家’音”~~~
康健社区家庭档案展“聆听‘家’音”~~~
     
2017年05月2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康健社区家庭档案展“聆听‘家’音”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家书
讲述“永久不变的真情”
袁玮
  家信,是曾经思念的见证,岁月的痕迹,是永远品不完的亲情琼浆。“太平洋已经变了流血的鸿沟,上海成了繁华的孤岛、萧条冷落的魔窟,遍地难胞,到处荆棘”“这是黎明前的黑暗,一切变得更残酷”……这是日前由徐汇区档案局和康健街道举办的上海市“6·9”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徐汇分会场暨康健街道第十届家庭档案展示活动上,社区居民李福康收藏的家信,信是比他大8岁的表舅伍一在上世纪40年代写给他的。

  在这个主题为“聆听‘家’音——寻觅百封家信,讲述百姓故事,诠释人间真情”的家庭档案展上,一共展出了康健社区居民90封家书。活动通过晒家书、写家书、谈家书等形式,融合了个人记忆、家庭记忆和社会记忆,倡导好家风,弘扬社会好风气。

  今年2月,康健街道在社区征集家信,共收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家信626封。作为社会变迁的产物,家书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比如,抗战时期的家书展现了革命军人的家国情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书往往谈及当时政治形势,表达人民建设新中国的激情;六七十年代家书“文革”激进言词较多,字里行间也反映出国家贫穷、人民生活困难;改革开放时期的家书涉及恢复高考、城市改革、出国潮、下海潮、返乡探亲、炒股等较多。

  活动展出的家信中,有8封显得尤为珍贵,这些信纸已泛黄,字迹却清晰可辨。这是87岁的李福康珍藏了近70年的表舅来信,信的字里行间可见一个有志青年在国破家亡的乱世中怀揣的中国梦。徐汇区档案馆负责人告诉记者,“李福康老人在2005年将珍藏42封家信全部捐献给了徐汇区档案馆。”李福康说,1940年他的表舅在上海加入地下党,1943年奔赴新四军根据地,踏上救国救亡道路。8封来信从1940年8月至1943年8月,正值抗战时期。第一封信时表舅伍一18岁,李福康10岁,一个是热血青年,一个还是孩童,但信中聊的却是立志报国和相互勉励。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三线建设”是怎么回事了,郑妙新的家书反映的就是那段特殊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末,大兴三线建设,二汽建设组织了工程技术骨干队伍到湖北十堰建厂。与共和国同龄的郑妙新那时刚从学校毕业分配到二汽,便跟随这支队伍来到那里。工厂建在山区,条件艰苦,家信便成了郑妙新唯一的精神支柱。正如她所说,“家信伴我成长,助推我前行。”

  为了更好地展示家信蕴涵的家庭、家教、家风,主办方从626封家信中选出7户家庭进行访谈,他们中有“国破家亡,有志青年怀揣中国梦”,“大爱无疆,家风家教传美德”,“特殊孩子,装有一颗感恩心”,“乡情土情,永久不变的真情”……前天活动以朗读、访谈和视频的方式,让家信主人写自己、说自己、听自己、看自己,充分展示家信文化的魅力。

  本报记者 袁玮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科创上海
   第A06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新闻
   第A1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1版:夜光杯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阅读/连载
   第A14版:军界瞭望
   第A15版:军界瞭望
   第A16版:广告
请“陌生人”查证 让“带头人”先行
联泾港水质明显改善
城市空间艺术节热闹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家书 讲述“永久不变的真情”
地下机器运转 地上花园开放
中国福利彩票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4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家书
讲述“永久不变的真情”
2017-05-29 2 2017年05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