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主题为“聆听‘家’音——寻觅百封家信,讲述百姓故事,诠释人间真情”的家庭档案展上,一共展出了康健社区居民90封家书。活动通过晒家书、写家书、谈家书等形式,融合了个人记忆、家庭记忆和社会记忆,倡导好家风,弘扬社会好风气。
今年2月,康健街道在社区征集家信,共收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家信626封。作为社会变迁的产物,家书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比如,抗战时期的家书展现了革命军人的家国情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书往往谈及当时政治形势,表达人民建设新中国的激情;六七十年代家书“文革”激进言词较多,字里行间也反映出国家贫穷、人民生活困难;改革开放时期的家书涉及恢复高考、城市改革、出国潮、下海潮、返乡探亲、炒股等较多。
活动展出的家信中,有8封显得尤为珍贵,这些信纸已泛黄,字迹却清晰可辨。这是87岁的李福康珍藏了近70年的表舅来信,信的字里行间可见一个有志青年在国破家亡的乱世中怀揣的中国梦。徐汇区档案馆负责人告诉记者,“李福康老人在2005年将珍藏42封家信全部捐献给了徐汇区档案馆。”李福康说,1940年他的表舅在上海加入地下党,1943年奔赴新四军根据地,踏上救国救亡道路。8封来信从1940年8月至1943年8月,正值抗战时期。第一封信时表舅伍一18岁,李福康10岁,一个是热血青年,一个还是孩童,但信中聊的却是立志报国和相互勉励。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三线建设”是怎么回事了,郑妙新的家书反映的就是那段特殊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末,大兴三线建设,二汽建设组织了工程技术骨干队伍到湖北十堰建厂。与共和国同龄的郑妙新那时刚从学校毕业分配到二汽,便跟随这支队伍来到那里。工厂建在山区,条件艰苦,家信便成了郑妙新唯一的精神支柱。正如她所说,“家信伴我成长,助推我前行。”
为了更好地展示家信蕴涵的家庭、家教、家风,主办方从626封家信中选出7户家庭进行访谈,他们中有“国破家亡,有志青年怀揣中国梦”,“大爱无疆,家风家教传美德”,“特殊孩子,装有一颗感恩心”,“乡情土情,永久不变的真情”……前天活动以朗读、访谈和视频的方式,让家信主人写自己、说自己、听自己、看自己,充分展示家信文化的魅力。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