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士呼吁“限贷”
消息一出,网上颇多点赞者。网民“卞广春”称:银行正规军的介入有助于缓解校园贷乱象,不合理的机构会逐步退出市场,让学生远离高利贷等不良贷款的侵害。还有网民指出,商业银行取代互联网平台,给予学生合理的校园信贷,可以从根本上净化校园贷土壤。
不过,记者发现,在点赞的同时,更多的舆论是呼吁对大学生信贷的限制。网民“熊丙奇”称,现在银行回归校园贷款业务,要避免重演以前大学生信用卡的“卡奴”现象,还有待监管部门、银行、高校、学生家庭各司其职,建立和完善既满足学生贷款需求又风险可控的学生贷款体系。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王传涛更是指出,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支出,绝大部分仍然由家庭供养。这决定了,他们不应该发生任何出格的消费行为。在校大学生本应该按家庭供给的生活费而量力消费,但面对校园贷,他们可能自主地选择更高端的手机、更漂亮的衣服和更奢侈的包包……而这就是风险。鉴于此,国有银行更应该控制这种风险爆发的可能性。王传涛直言,在校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不应该成为银行业发展客户的目标,让他们去过早地接触金钱与商贷,会让这个群体过早地陷入某种绑架。
大学生借贷等于虚荣?
显然,长期以来,大学生信贷无形中被绑上道德标签——任何超前消费均被视为“贪图享受”或者“虚荣”。实际情况如何呢?记者在高校中调查发现,不少学生申请“校园贷”,未必是为了过奢华生活,而是确实存在经济困难。比如,有贫困学生来到一线城市求学,国家助学贷款只解决了学费,较高的生活成本让他们有时不得不借钱急用;又如有的学生立志创业有融资需求。有学生对记者表示,即便买一个新款的苹果手机,借几千元钱,自己通过勤工助学归还,有何不可?只要不陷入高利贷陷阱,是完全可以归还贷款的。
据了解,欧美一些国家的大学生,早早地就和父母切断了经济联系,校园信贷就成了一种自然的选择。例如美国,消费贷款结构中,学生贷款占比达30%以上,超过汽车贷款和信用卡贷款。据统计,有70%以上的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拥有贷款记录。在校期间的信贷行为在较好的普及和引导下,可以将这种良好的信用行为延续至步入社会后。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该对大学生的信贷行为横加指责,如果学生能够通过适度的信贷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逐步依靠自己完成学业,更是一件好事。
如风险可控应该放行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信用管理系主任刘晓明表示,在我国,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开展大学生信贷业务,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借贷成本较低,风控能力较强,机构网点较多等。因此,这些正规金融机构理应成为大学生信贷市场的主力军。当然,依据大学生的特点,银行可以适当考虑延长学生还款时间,比如,规定在学生毕业后三年内归还等。
也有专家指出,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放开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大学校园,如适当放宽大学生信用卡办理条件,允许消费金融公司开展校园营销活动等。如政策允许,正规金融机构应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发有针对性的新产品,如提供额度适中的信用卡、消费贷款、创业贷款等,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金融消费习惯,积累更多信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