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美的追求
幸运的是,张洵澎遇到的几位名师——朱传茗、姚传芗、言慧珠,都是“用眼睛说话”的高手,在他们的调教下,张洵澎也把自己的一双眼睛用绝了。张洵澎的眼睛有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她的眼睛会说话,会传达很多很多信息。舞台上,只要一和张洵澎的眼睛对上了,你就会身不由己地被她吸引,她的眼睛太美,让人不敢多看,又忍不住再看。“在传统戏曲舞台上,景物都是虚拟化的,这就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告诉观众,你看到了什么。同样是一扇门,谢素秋面前的是一扇朱门,你看的时候就是一种看见朱门的眼神。就是‘朱门酒肉臭’的高大厚实的朱漆大门了”(张洵澎语)。天生一副媚眼,还这么用心思,这就难怪张洵澎的眼睛有多迷人了。
除了“眼神”之外,“腰肢”的运用对于谢素秋的人物塑造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牡丹亭》里,张洵澎也用腰,《寻梦》里,让杜丽娘“活”起来,腰肢的运用做了很大贡献。但毕竟《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是个几乎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腰肢的运用依旧是比较含蓄的。但在《亭会》中就不一样了,谢素秋的“腰”就可以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因为它不仅用以传达谢素秋的心情、也隐含了对她职场身份的表达。剧中的谢素秋能歌善舞,因此她在台上的腰肢扭动就不免会带有一些职业习惯,音乐性和舞蹈性更强,幅度和节奏也要较杜丽娘来得更大、更快一些。张洵澎性格明快,涉猎的艺术门类也多,对于现代舞、古典舞都比较感兴趣,在这里,她就适当运用了一些技巧,但用得相当巧妙,让人觉得和以前有些不一样,但又说不出不同在哪里。觉得有点和昆曲不一样的东西,但仔细一品,又不得不承认她就是昆曲的。所谓“天衣无缝”大概也就是说的这种境界吧。
把握了这两点之后,张洵澎又在人物的出场上做了一定修改。比如说,谢素秋的出场是快捷倒退着出来的,摺扇置于头顶上,更能体现出夜晚等候赵汝舟的急切心情。虽然《亭会》是一出文戏,以“静雅”为主基调,但张洵澎却在其中适当加入了京剧的元素,尤其是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荀派”的一些表演和舞蹈。使这出原来比较“冷”的戏动起来,热闹起来。让人感觉,这个戏更好看了。
1986年,张洵澎带着《寻梦》《亭会》两出戏进京参加汇报演出。她在两折戏中的创新都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当时,一群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班的女孩子看了张洵澎的演出后激动地冲到人们剧场住处后台,说一定要见一见张洵澎,因为她们觉得张洵澎在台上演的就是她们年轻人对于爱情的理解,对于爱情的追求。年轻学子的痴迷,也让张洵澎很感动。
张洵澎的《寻梦》被人们认可了,《亭会》又如此受欢迎,张洵澎感到了欣慰。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周育德先生曾经说过,“洵澎是个精致人”;不仅如此,凡熟悉她的人都这么说。这种精致不是追求名牌,追逐高消费,而是品味的体现。为什么?因为台上的戏和台下的人,从来都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台下的生活习惯、点点滴滴,总会在台上留下那么些许或浓或淡的影子。
张洵澎在生活中是一个对服饰的搭配非常有眼光的人。这种“讲究”也带到了舞台上。她演出《亭会》,谢素秋的服装、头饰、彩鞋、穗子……她都会作出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大家都说张洵澎“真会折腾”。为了体现闺门旦的温柔端庄,在服装设计上,传统都喜欢用“粉色系”。但《亭会》中,张洵澎考虑到谢素秋比起一般大家闺秀来,有着更为曲折的经历,性格上也比较大胆,因此采用了视觉冲击更强烈的月牙红色。尤其是在古代,没有灯光只有月光的秋夜,浓一些的色彩让人可以容易辨认。张洵澎说,自己有时候还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城隍庙里两三块钱买来的穗子、闪光项链,剧团道具师傅丢弃不要的破碎梅花,经过张洵澎的妙手改造,立刻就成了舞台上精美的饰品。“在台上,你身上的每一处都可能是观众注意的焦点,所以你必须时刻准备好,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观众”。张洵澎对于美的追求,始终来不得半点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