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空间站工程已全面启动
“随着我国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圆满完成,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已全面启动。”杨利伟说,中国载人空间站计划到2022年前后完成在轨组装并投入运营,在载人空间站的建设阶段,我国将进行四次以上的载人飞行任务,其中,2020年将进行两次载人飞行任务。
杨利伟说,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包括核心舱和2个实验舱,采用对称T形构型,轨道倾角42度,高度340至450公里,设计寿命10年,额定成员3人,乘组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乘组一般在轨执行任务周期为半年。
今年启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
杨利伟说,中国的载人空间站建成后,航天员驻留时间将延长至三个月到半年,还要完成大量的科学实验以及空间站的维护维修任务,这对航天员的知识储备和训练都提出新的挑战,比如航天员地面训练将用到虚拟现实的技术手段,帮助航天员在更真实的模拟太空环境中操作。
杨利伟说,目前,航天员正在为载人空间站任务做准备。同时,我国将于2017年启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选拔的范围会扩大,不仅要从空军的飞行员中选拔出航天驾驶员,还要从航空航天相关技术的专业领域中选出工程技术人员担当航天飞行工程师。
关于自己是否还会进入太空,杨利伟说,目前没有时间表。“但我现在还在参加训练,根据工作需要,时刻准备着。”
嫦娥四号计划明年飞赴月球
“中国人走向更远深空是大势所趋!”杨利伟说,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是立足于近地空间,并以此为根本向深空发展。从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再到木星、小行星探测,中国深空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看点频出。
探月工程是当前我国深空探测的重中之重。按照项目时间表,今年下半年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将飞往月球执行采样返回任务,如果成功,这将是人类本世纪首次从月球上采样返回。明年,我国计划发射嫦娥四号,将搭载荷兰、德国等国低射频电探测仪等4台科学载荷,共同飞赴月球,探索宇宙科学奥秘。这有望成为世界上首个在月球背面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
除月球之外,我国首次火星全球遥感与区域巡视探测任务已正式立项,计划于2020年七八月间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火星探测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3个目标。同时,中国还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施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此外,我国还规划了木星、小行星探测任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说,相关专家正在制定总体方案,技术正在研究论证中。
美国“龙”送“中国货”释放积极信号
6月5日,美国“龙”飞船往国际空间站送“中国货”。尽管受阻于美国国会2011年出台的“沃尔夫条款”,中国与美国官方的太空合作被“冷冻”,但“龙”飞船将中国独立设计的实验项目送向国际空间站,仍在释放一个积极信号,那就是航天探索国际合作仍有很大空间。
杨利伟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发展过程中,按照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以及联合国外空司、欧空局等国际或地区航天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框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在中国空间站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将围绕平台技术与舱段研制、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航天员选拔训练等领域,与世界各国及相关国际机构开展更加广泛、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继续与世界各国及相关国际机构开展更加广泛、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普通人进入太空未来不是梦
对普通人来说进入太空是否遥不可及?杨利伟说,我们知道,1998年,当时已77岁的美国宇航员约翰·格伦乘坐航天飞机上天,成为史上年龄最大的飞天者。2017年我国计划启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选拔的范围还会扩大,相信随着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未来普通人去空间飞行不是大问题。
综合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