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巴瓦曾说,“我认为建筑无法完全解释清楚,必须去体验”,美术馆正是如此。当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越来越让人无法呼吸,人们需要一片艺术的乐土。结合自然,据有与城市文明迥异的在地文化,住所和公共空间于一体,甚至地理上的不便,此时都成为了发展城郊美术馆的优势。
以艺术的手法,重构城镇的美与生活,提升原住民及游客的人文素养,乌镇是一个典范。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以及工业化的发展,城郊普遍面临人丁稀少、土地荒废的窘境。而越来越多文创园、乡村美术馆的涌现,通过对公共空间的改造,结合在地性的特点,创造出能连接历史与现在的艺术生活情境,令老城郊重新焕发生机。
但是,只有一个陈向宏是不够的。
让情怀扎根乡土
说到令人印象深刻的乡村美术馆,天水市秦安县叶堡乡的石节子村不得不提。总共不过13户人家,却把整个村子打造成了“石节子美术馆”。策划并执行了这个奇迹的,是艺术家兼名誉村长靳勒。西安美院雕塑系毕业后,靳勒回到家乡,在村落的角角落落,亲自做雕塑,带领村民动手制作装置。作为乡村美术馆的极致案例,“石节子美术馆”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今年五月,作为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项目,“乡村密码-中国-石节子村公共艺术创作营”吸引了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大学美院、鲁迅美院等众多知名院校的学生以及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他们或自带作品,或就地取材,为“石节子美术馆”又增添了不少作品。“城市的公共空间艺术是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大家不也去关注、谈论一下乡村的公共艺术?”面对媒体,靳勒说。
搭乘由上海南站出发的小火车,或自驾一个半小时,金山与市区天然交通的不便造就了仪式感,增加了金山区首个文创园海阔东岸给予艺术爱好者的惊喜。借由园区的打造,重塑金山“面海江南”的特质,是金山人李伟的发心。
借由金山石化工业区的发展进入工业化改造,1997年,金山县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金山实业公司联合建政,撤销金山县,设立金山区。李伟依然记得自己1992年从华师大艺术教育系毕业后,拿着金山户口找工作时的尴尬。做过平面设计,开过服装厂,2010年,从开办艺术培训学校开始,李伟开始一步步回到自己喜爱的艺术。
爱也金山,恨也金山。姗姗来迟的金山区首个文创园由李伟2006年租下的老厂房改建而成,车还未进园区,远远就看到了颜石林的代表作,铜为材料、5米高、重达几吨的巨型雕塑《丛林历险记》。鹿角少年垂手而立,眼神却倔强而执着,作者曾自称这一系列形象正是自己:“他倔强、坚毅、有着明确的方向和自己守护的东西。”
深入海阔东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传统木结构建筑与现代混凝土厂房,以及当代艺术雕塑、装置如交响曲般的水乳交融,此起彼伏的节奏感衬托出新旧的融合,文艺的气息和创新的活力。为了打造一个具有复合功能的空间,引入曾被评为中国十大独立书店的北京蜂蜜书店是李伟埋伏在其中的惊喜之一。木结构细致搭建成的书店与内部徽派戏台的建筑风格形成了呼应,众多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则与空间的气息形成了巧妙的互动。
如同靳勒对于“石节子美术馆”的理念,李伟也将整个文创园当作了自己的一件作品。对于艺术品,李伟对于传统的理解从其对待古建筑以及老家具,可知一二。而令人意外的是,他对于当代雕塑也有着相当不凡的审美品位。进入文创园,颜石林、李伟&刘知音、尹朝阳、刘天怜、郑路、张周捷、狄青、付美军、石磊、闫威、杜春风、高瑀、熊宇、刘威等作品让空间具有了叙事性。“艺术品只有被公众理解后才能与公众共鸣进而互动。我觉得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空间形式来讲述这些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呈现其产生过程。而原本属于过去的老建筑亦通过这些当代艺术品,获得了呼吸,与当下产生了对话,焕发了新的生命。”李伟说。
意义总在展厅外
濑户内海上安静地飘浮着许多小岛,艺术爱好者们一批批如朝圣者般渡海前往直岛。从1992年起,受岛主福武总一郎的委托,安藤忠雄花费了十多年来实现“一岛一美术馆”的理念。
直岛现代美术馆即岛上唯一的住所,房间的每堵墙壁都是不同画家亲临现场完成,摆设的画作也全是福武总一郎的个人收藏品。除此之外,安藤在直岛上还陆续完成了分别散落在山野树林间的地中美术馆、李禹焕美术馆、安藤美术馆的修建。而为了避免因美术馆的存在而遮盖住山顶的美景,安藤忠雄刻意将建筑安排在地面之下。隐藏在地下的美术馆、和随处可见的艺术作品全被山影海景包裹起来,充满了秘而不宣的魅力。
直岛美术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以及令艺术不再是美术馆内的“标本”的做法,使其成为了一个能提供跨界互动的美术馆的典范。
海阔东岸距海岸1公里,距渔村1公里。历史上,金山曾经是太湖流域重要的海运港口和军事要冲。1937年,日本侵略军亦是在金山沿海登陆。一公里之外,就在当日日军登岸的地方,李伟又租下了一栋三层楼的老宅,改造成“林泉·渔家傲”。“这不是你们想象中的民宿,而是文创园的延续。”李伟说。
有意思的是,将老宅租给李伟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五户当地的原住民。村民们原本以为李伟会把老宅推倒重建,谁知道抱着“活化”的理念,李伟展开了一场不动声色的,“没有装修”的装修。目睹着改造过程,村民纷纷主动把家里的旧物件送了过来。“建筑也同它的环境一样可以不断地生长和改变,我的目的是要通过环境、本地人、本地文化一起去创造一个属于当下的理想家园。”基本保留老宅外部原貌,内部遵循传统“借景”的理念,“一方面借外面的景——海岸线、河流,一方面借内心的景。”。与文创园一样,所有的建筑思路、内部设计都由李伟一人包办。由此,或可以推断主人的个性。“当然我的知识不是凭空而得的,我最欣赏的建筑师是杰弗里·巴瓦。”李伟说。这位被誉为斯里兰卡国宝级建筑师被评论家认为是一位现代主义者,浪漫主义者,乡土主义者。他强调弱化建筑本身的形式特征,一方面往极简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更强调环境的整体性。
传统老宅的结构被符合传统审美的线条划出了以24个节气命名的空间,陈列了40多件雕塑,一百多幅绘画,“渔家傲”更像是一座可供羁旅的美术馆。这似乎也暗合了直岛对于美术馆的重新定义:一个开放的,有趣的,互动的,平等的自由交流空间。美术馆作为艺术圣殿感觉被淡化,与生活的融合,使之能吸引更多公众的参与,从而更加彰显了其社会性的一面。
通过挖掘在地智慧、生活方式,让老建筑的亮点、在地的文化气质通过现代的方式再现的同时,本地人也看到习以为常的人、事、物,其实都有特别的价值所在。对李伟来说,造一个文创园,并非只是为了追随所谓“乡愁经济”。大到打造一个岛,小到修复一栋老宅,细致入微的调研、走访,对历史文化进行梳理、挖掘,对原住民的理解、共情,以及最后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都必不可少。如何为金山说好故事?如何让金山人成为自己的代言?如何让金山历史上的美好延续? “我希望能通过园区来探求艺术重塑乡土的可能性,表达自然、文明与人的关系,探索地方经济振兴与文化传承的共生。”
一切还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