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成幼教新贵
当人们还在反复感慨,中国有10多万钢琴琴童时,却甚少注意到,民乐正悄然成为幼儿美育熏陶的新贵。绕开钢琴、小提琴等早已拥挤不堪的“跑道”,不想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纷纷将目标转向民乐,最易上手的古筝,相对大众的二胡、琵琶,甚至较为生僻的中阮、柳琴。
11岁的张语阳,是“海上雅乐”青少年团一期中演奏功底最好的,她自幼儿园大班开始学古筝,至今有5年时间。张妈妈毫不讳言,自己就是传说中的“虎妈”:“在她第一次跟我说要学古筝时,我就给她反复打预防针,无论初期的兴趣多么浓厚,一门乐器要学成,过程总是充满艰辛的,若无决心和毅力去坚持,不如压根不要开始。”在妈妈的鞭策下,张语阳自开蒙每天坚持练习一小时。此次报考“海上雅乐”,妈妈希望语阳能够在乐队中认清楚自己的实力程度,同时也增加团队合作、现场表演的经验。
“海上雅乐”艺术总监王珑说:“近年来,民乐热的掀起大有往低幼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民间音乐机构开始开设民乐班,幼儿园也会主动积极找我们合作,给孩子开设民乐欣赏、民乐普及课程。”
民乐,俨然已成幼教新贵。
考级非最终目的
排练现场,孩子们演奏的《康定情歌》已很是有模有样,但难度稍高的《大鱼海棠》印象曲却仍欠成熟。虽然已经排练了两个月,但因基础水准层次不齐,乐队合奏时总有孩子掉链子。对此,王珑也颇无奈:“招生的时候,我们设置的门槛是要达到相当于5级的演奏水平,可实际面试时,却发现许多孩子徒有证书,真的上手弹却完全够不到5级水准。”
青少团一期招募的孩子虽已是面试中挑选出的佼佼者,但要够上舞台演奏级别还有距离,故而只得加班加点巩固所学,以达到登台的水准。王珑坦言:“现在学习民乐的孩子越来越多,这和家长们注重美育教育、逐渐认识到传统音乐之美不无关系。但不可否认,也有部分家长让孩子学民乐,是出于升学的目的。”
过去,古人抚琴,或为娱己,或求知音。现在,学习民乐,得到的是一枚文化的烙印,无论未来你走到世界哪个角落,这都是身份的识别,告诉别人你来自哪里,你的血液里流淌着那种文化因子。王珑直言:“音乐,当是寂寥时的陪伴、遇挫时的安慰。学乐器,最终是为了让孩子感受音乐和文化,而不是走入某所大学的台阶。考级,绝非最终目的。”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