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老人,不愿离土离乡,城市化进程加快,却又让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
申城推进新农村建设,乡村养老的供给侧改革,呈现怎样的样貌和走向?看看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不久前完成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不难管窥一二。
乡土中国,传统的老年生活场景,什么样?南宋词人辛弃疾用一首《清平乐·村居》给后人留下了一种答案。词里说:“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一大家子,白发爹娘,身边是三个儿子,无论是干活儿的,还是玩耍的,都在跟前,爹娘养老,也都指望这三个儿子了。
800多年后的今天,在中国乡村,就算家里有三个儿子,他们很可能也不会在父母身边,要么进城务工了,要么返乡后忙着农业合作社里的事,总之,乡村老人的养老模式,无法再回到纯粹的传统家庭养老。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养老方式,乡村老人一样渴望有质量、有体面的老年生活。
因此,申城乡村的养老供给侧改革,起码,要解决两个问题。
头一样,养老服务体系。
总体而言,在申城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乡村养老,无论是设备的完善、网络的健全,还是整体服务水平,较之中心城区,都还有一定差距。为此,2015年市民政局牵头8个部门出台实施意见,这个实施意见的一大亮点是——郊区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分类推进。
第一类地区,在一部分农村城镇化水平非常高的地区,就按照中心城区配置标准来设置。
第二类地区,就是“类城市化地区”,结合农村基本管理单元来设置,把养老服务纳入“3+3+X”的格局当中,要求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类地区,就是纯农地区,结合纯农地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实际需求,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也就是农民自发发展起来的养老模式。最初,这种模式从奉贤、浦东试点;目前,申城绝大多数的纯农地区采用这种模式,依托农民自愿,以村民小组为单元,组建农村地区的“睦邻点”,这种模式比较契合纯农地区的养老需求,在这里,养老——不离乡村,不离乡土,不离乡愁,不离乡音。
第二样,养老设施。
目前,申城农村地区的服务设施,较之中心城区,的确亟待提升。为了缩小差距,近几年申城完成的养老机构建设中,农村地区占65%,日间服务中心在农村地区也占65%,助餐点则占到58%。迄今,申城基本可以实现村村都有日间服务中心,一些区的建设力度比较大,其中,青浦区专门制定了日间照料中心的三年行动计划。
同时,要为农村地区养老设施补齐短板,少不了“财神爷”的大力支持,民政会同财政部门,对郊区农村薄弱的养老设施实施了三年改造计划,通过扶持提升改造,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无论是居住场所,还是活动场所,都将快速达标。
此外,还要提高农村综合为老服务水平,全市正在推广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要求城镇范围内每镇一个,作为农村养老服务平台,辐射到村。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业农村;新农村的养老供给侧改革,要满足乡村老人的需求,无论是养老服务体系的选择,还是养老服务设施的配置,都离不开“美丽乡村”的大环境,归根结底,宜居的乡村环境,才是养老硬件中的硬件。
那么,美丽乡村,进展如何?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累计推进50万户农户的村庄改造,占全部改造农户数的2/3,市级财政累计批复奖补资金约40亿元;2014-2016年共计45个村被评为“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
可以肯定的是,在美丽乡村,老人的居住条件不再“茅檐低小”。经历了环境综合治理,村里小河道告别黑臭,溪流清澈,小鱼小虾活蹦乱跳,夏日里荷叶硕大,莲蓬丰美,就当“睦邻点”的午后点心吧,老人们午休醒来,吴侬软语聊聊家常,用用点心,也蛮开心。
就这样,适应供给侧改革的新农村社会化养老,让老人家们开开心心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