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军九十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作为一名曾经的老兵,此刻心情十分激动,试写一段文字权作对建军节的纪念。
也许,时光可以带走许多往事,但有一种记忆却令我刻骨铭心,魂牵梦萦,那就是难忘青春奉献国防的军旅岁月,难忘“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那嘹亮铿锵的《军歌》。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我离开了崇明岛东望沙那热火朝天的围垦大军,带着青年人的理想和激情,跨入了非常向往的军营,开始了军旅生涯。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就成了我军营生活的主旋律。
清晨,嘹亮的起床号过后,早操,在铿锵有力的《军歌》声中,走出军人整齐划一的步伐。阅兵,在雄壮的《军歌》声中,展示军人一往无前的雄姿。队列训练唱《军歌》,唱出军人的自信,唱出军人的豪迈。开会之前相互拉《军歌》,体现着军人的团队精神,体现着部队的钢铁意志。
日常生活,《军歌》相伴。《军歌》时刻回荡在军营里。
我伴随着《军歌》,目送战鹰腾飞搏击长空;我伴随着《军歌》,眼见战舰奔驰劈波斩浪。
部队正规的教育训练,使我懂得了“帽徽为什么这样红,肩章为什么这样重,祖国的山河在心中,军人热血铸忠诚”。十几年的部队生活,我养成了责任、荣誉、付出的军人品质,为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打下了坚实基础。军营,是我踏上社会的第一所学校。在那里,我训练了体能、磨练了意志,经受了苦与累、生与死的考验;在那里,我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在那里,记录下了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一名部队领导机关政工军官的成长历程。
闲暇之余,我时常回忆起在军营时的艰苦场面。入伍后,作为部队文艺工作者,经常随战士文工团,深入担负海上战备巡逻的舰艇部队、高山海岛的通信部队以及野外作业的工程部队,进行慰问演出。那狂风之下的海上颠簸、环山公路的险峻旅程和岛屿缺水缺菜的艰难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在那些日子里,难忘与战友们留下一串串深与浅、曲与直、苦与乐的足迹,更多的是无私无畏的牺牲和无怨无悔的奉献。
作为一名摸爬滚打了十几个年头的军人,尽管因没有经历枪林弹雨的战火淬炼而遗憾,却也为曾经有过生死考验的抢险经历而自豪。那次救火抢险,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记得一个隆冬的深夜,我们民族乐队的合奏节目排练结束后刚准备休息,突然听到军营院子一阵阵尖利刺耳的哨音响起,有人高喊:“快!快起来救火!”当我们冲出院子,只见离部队驻地约有三四里路远的一家大型木器家具厂火光冲天。驻地的陆海空三军的指战员们,附近的居民和青年学生们,从四面八方飞奔火场。只见工厂路旁的一根根木质电线杆火红火红的,就像刚出炉的钢轨铁棒,偌大的木器厂成品车间几乎成了巨型火炉,滚滚浓烟处伸出一条条褐红色的火舌,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刺鼻的油漆味几乎将人熏昏窒息。就在这生死关头,我和我的战友们肩扛着水龙头拼命地往里冲,哪里火势危急,哪里就有解放军的身影。前面的人昏倒了,后面的人接着向前冲……大火终于被扑灭了,但我的两个战友却永远倒在了火场,还有几位战友因烧伤留下了永久的残疾。失去战友的悲痛之情固然难以言表,但现场让我看到了十分惊人的一幕:有几位青年学生因英勇救火光荣牺牲,成了难以辨认的木炭。看到这几具烧焦了的尸体,我情不自禁地喊着:青年,依然是最有希望的新一代!当我回到军营驻地,身穿的棉衣棉裤因被水龙头通透浇湿而成了冰坨,在火炉旁蹲烤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得以融化解脱,当卸下那笨重的大头鞋时,才发现双脚被铁钉刺伤流血。
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弹指一挥间。如今,脱下了戎装,转业到警营工作已近四十年了,却脱不掉军人的纯真与作风。退出了现役,褪不去军人的本色和激情。离开了军营,总有一种曾为军人的自豪感,总能梦见威武的军徽在风雨中闪耀光辉。
军旅生活难忘,难忘军旅生活。军人的称谓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军人的作风是我们永远的财富,军人的生活是我们永远的激情,军人的经历是我们永远的荣誉。
离开军营多年,当兵时打下的基础,仍是我今天做好工作的动力之源。我依然留恋火热的军营生活,依然深深眷恋在部队中结下的首长情、战友情,《军歌》依然时刻萦绕在耳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