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与中央红军会师,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北上来到嘉陵江畔,却遭到国民党川军的阻截。要突破敌人的江防要塞,红军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战船。于是,数万将士白手起家,在江边密林秘密赶制船只,仅用一个月的时间,75艘“毛蚌壳”(当地人形容的简陋小船)突然出现在滚滚江水中,就这样,人民军队的第一支“水师”傲然出征了。
嘉陵江是四川境内的名水,两岸山峦耸立,江面宽阔坦荡,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险。当时,川军在300多公里的江岸上部署了53个团的兵力,还掠走沿江所有船只,强迫百姓在重要滩头挖掘陷阱、埋插竹签,层层设防。为了突破江防,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沿着嘉陵江东岸察看地形,发现川军虽多,但防线过长,只能“守点看线”,薄弱地点很多。经过勘察,他把渡江地点选在塔子山,那里东岸比西岸地势高,利于红军发扬火力,而且东岸草深林密,便于大部队掩蔽。
渡口选定后,红四方面军发出号召,要在短时间内造出70-100艘船,保证大部队过江。为避免打草惊蛇,徐向前将造船地点选在王渡场,那里与主渡口相距不远,中间隔着一座山,山脊背后还有一片宽广的平坝子,可以集结部队,是个隐蔽造船的好地方。当时,红军一没船坞,二没工人,要造载人的渡船谈何容易。令人感怀的是,嘉陵江东岸的穷苦人得知自己的队伍来了,纷纷报名参加红军,积极为造船出力,许多老船工还背着干粮,自带工具赶来参军。造船只能用特殊的干木,林子里的湿木派不上用场,于是青壮年就为红军运来大批合用的木材,一些百姓干脆拆下自家床铺、门板,甚至连油漆嫁妆用的桐油都拿出来。就这样,在川陕边根据地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红军“造船厂”在丛林中秘密办起来了。
受红军委托,老船工李在安当起技术指导,他亲眼目睹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亲下工地,和军民们一起劳动。造船过程中,铁钉奇缺,而且连最起码的熔炉都没有,于是工人们从当地收集了许多破锅、料铁和废钟,敲成细小的碎片,然后在山上挖了一个很深的熔坑,把碎铁放进去,不分昼夜地烧炼,等碎铁熔化后,经过锤打,做出不同规格的造船用铁钉,保证了造船的需要。经过夜以继日的紧张奋战,最终赶制出75艘“五板子船”,也就是当地人戏称的“毛蚌壳”,这种船全长不到五米,体积小,重量轻,航速却不慢,每艘船能容纳一个班的红军。
“造船厂”离主渡口塔子山有大约15公里的距离,中间还隔着一座名为凉风垭的大山。为了把造出来的75艘船运到渡口,红军战士和老百姓把船只用草绳缠起来,绑上木棍,抬着走。为了不暴露目标,他们都选在夜间行军,抬船的时候还把船底朝天,上面覆盖着树枝、竹叶和茅草。经过一番努力,所有“毛蚌壳”安全运抵主渡口。
在造船的同时,红军还成立直属的“水兵连”,加紧培训水手。各部队利用嘉陵江的支流河汊,苦练渡江本领,学习抢滩登陆的战术概念。担任渡江突击队的红三十军第88师第263团的红军战士把训练场设在水深5-20米的湾湾潭子水域,这里一面是大片的鹅卵石沙滩,一面紧贴杨家崖、老鸦崖的绿色屏障,训练起来既隐蔽又方便,他们还请来有名的老水手当教练,先学泅水和上下船,然后学习划船和船被打坏时的紧急堵漏技术,最后学偷渡和强攻的突击动作,一切都按实战要求进行。
3月28日21时许,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发出“急袭渡江”的战斗命令,红军第一支“水师”将75艘“毛蚌壳”轻轻推入江中,在夜幕和江水声掩护下划向对岸。经过一番激战,29日拂晓,红军陆续渡过嘉陵江,川军的封锁线被彻底粉碎。
十日谈
光荣之师
在艰苦的年代,人民军队有一辆坦克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