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的夏天,上海实业家陈三才的一次刺杀未遂,再一次让汪精卫侥幸逃脱。陈三才是清华留美学子,又是上海的商界精英,他为什么要放弃荣华富贵、繁花似锦的前程,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汪精卫呢?
清华学子
“五四”运动当先锋
1902年8月4日,陈三才出生于江南古镇陈墓(今江苏昆山锦溪)。陈家是当地有名的士绅之家。三才的父亲陈文海,是光绪庚子恩贡,饱读经书,满腹经纶。三才是陈文海的第五子。
后来,陈家在苏州城内颜家巷买了一处大宅院,五开间门面,前后五进,共26间房。进城后的陈家,虽说仍旧过着传统的等级森严的封建大家庭生活,但民主思想和西方生活方式慢慢地进入了这个大家庭,并且影响着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尤其是年轻人。
陈三才很小就被父亲送入私塾。举家迁到苏州后,三才被送进苏州元和高等小学读书。三才是个聪明过人的孩子。多年后,三才的英语老师陈霆锐著文回忆,说三才英语出色,人极聪明,亦甚谨饬。三才不是那种死读书的孩子,而是个极具才情的男孩,他喜欢体育运动,对各种球类尤感兴趣,对音乐也极有天赋,常随大人去书场听苏州评弹,也喜欢自己摆弄乐器,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1913年,三才从元和高等小学毕业后入苏州草桥中学读书。草桥中学是当时的省立二中,因地处干将路草桥南堍而得名,是当时苏州的一所名校。3年后的1916年,15岁的三才以优异的成绩被江苏省保送进了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部中等科学习。
在陈三才毕业的前一年,北京发生了“五四运动”。消息传到清华园,师生们群情激愤。6日,全校罢课;7日,清华学校代表团正式成立,组织救国团和宣传队准备进城演讲。三才当然不会缺席,他首先报名,被编入宣传队。在9日举行的清华学生“国耻纪念会”上,三才与数千名学生一起庄严宣誓。
1920年夏,陈三才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学校庚申级中等科。毕业前,同学们给母校献上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日晷。同学们在日晷的底座上用中文和拉丁文镌刻着四个字:“行胜于言”。离开清华园前,三才来到日晷前,留下了他在清华园最后的身影。18岁的陈三才记住了这句铭言,他将用生命实践这四个字。
沪上创业
空调引入上海滩
走出清华园,三才于1920年8月13日凌晨启程赴美。经过24天的航行,三才与他的同学抵达了旧金山。陈三才与萨本铁等同学,又经过几天的行程来到美国东北部的马萨诸塞州伍斯特理工学院。三才攻读的是电气工程科。三才多才多艺,英语又特别好,所以在伍斯特理工学院,三才得到了教师与同学的欣赏。各科教师都喜欢这个来自东方异邦的学生,推荐他加入学院工学会、电工学会、科学会。成为这些学会的会员后,三才更加忙碌。4年后的1924年6月6日,陈三才以各科全优的成绩,获得了伍斯特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
从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后,陈三才进入了当时美国著名的匹兹堡威斯特浩斯电气制造公司。在此工作一年后,三才又被中国驻华盛顿公使馆推荐到纽约的威斯汀浩斯公司工作。在美国学习工作的这几年里,三才对比了美国与中国的经济与政治。美国的强盛与中国的落后,让三才受到了很大的刺激。经过思索,他认为中国的强盛还得借助于现代工业与商业的发展,闭关自守是没有出路的。于是,陈三才决定回国,为国效劳。
1926年底,陈三才怀着实业救国的梦想回到祖国。当时的上海是全国工商业最为繁华的地方,经过考察,陈三才选择了上海作为他事业的基地。他与美国工程师汉布尔敦一起创办公司。三才日夜忙碌,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上海滩上第一家冰箱公司正式成立。公司设在静安寺路(慕尔鸣路口)989号的一幢建筑物中,命名为“美商北极公司”,电话号码为34350。这是我国较早的与美国联营的公司,或称美商投资公司,总部设在美国。
公司除了专销美国“弗里吉代尔”牌制冷产品,还经营着冰箱、制冰机器、电气风扇、空气调节器等电器设备。之后,陈三才继汉布尔敦担任“北极公司”第二任总经理、副总裁,还兼任着中国通惠机器公司常务董事,两个公司设在同一幢楼里。公司有一个相当大的厅堂,陈列着各种规格的冰箱、空调样品。展厅上的阁楼做营业办公室。公司专门聘用了一批懂冷暖气、通风设备的维修技术人员,陈三才把在美国学到的世界上最先进的电气与制冷方面的专业知识传授给这些技术人员,还把在美国匹兹堡威斯特浩斯电气制造公司学到的先进管理模式融入了北极公司。不久,陈三才被推选为上海青联社社长、上海清华同学会会长。
淞沪抗战
用技术打击日军
1932年1月28日晚,日军突然向上海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了攻击,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上海各界纷纷行动,组织了很多义勇军、敢死队奔赴前线,支持十九路军。三才也立即行动起来,以上海青联社社长和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员的名义开着车和同仁赶赴闸北,那里有中国军队的一个团和一个宪兵团在与日军作战。阵地上,炮声隆隆,子弹穿梭,士兵们拦住三才他们的去路。三才对士兵说,我们是来见你们长官的。在一处倒塌房屋的临时掩体里,陈三才见到了阵地上的最高长官,一名正在指挥战斗的副团长。三才跟副团长说,我们是工程师,我们想用我们的技术参加抗战,现在需要我们做什么?打红了眼的副团长直截了当地说:你们能帮我们修筑工事吗?是那种既能防御又能反击的工事,马上就要用,要一边筑一边用。
陈三才学着军人口气说:“能!”副团长唤来了一个军官,命令道:“我把这些工程师交给你,限你们在最短的时间里,筑好第二道防线,并给我死死守住。”陈三才带着工程师们马上奔赴指定地段,根据地形一边画草图一边垒起草包。就在第一道防线告急时,三才与官兵们构筑的第二道防线即时派上了用场。从阵地上下来后,三才很受刺激,寝食不安,那惨烈的情景、遍地的尸体让他彻夜不眠。他能做的事只有奔走在商界联络正义人士,捐款捐物,送往前线。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三才以更加高昂的斗志与他的同仁一次次来到前线,给驻守在浦东的炮兵送去船只、仪器,以及标示出日军兵舰方位的草图。在三才等人的帮助下,官兵们把大炮、弹药、仪器等装在民用木船上,加上伪装,隐藏在沟渠与竹林里。入夜,官兵们用小汽艇拖出这些木船,出其不意地攻击日军兵舰,屡屡得手,在一个多月里重创敌舰20余艘。
三才相当能干,哪儿告急他就去那里“灭火”。为了防止日军搜集铜币,就地制造子弹,中央银行抢先一步广收各种铜币,竟收集了几十吨。中央银行怕泄露消息,被日军知道造成损失。三才甘冒生命危险,与银行负责人一起秘密地把所有的铜币运出去,藏在法租界的北极冰箱公司的秘密仓库中,并派自己的亲信昼夜看守。另外,三才还曾与同仁多次参加袭击停泊在黄浦江上的日军航空母舰“出云号”,虽然没有成功,但受到了人们的赞扬,人们称赞他是商界中的抗日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