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视李大钊先生为老师,视定国奶奶的夫君(晚清末代秀才、新中国司法制度奠基者)谢觉哉爷爷为学长,她这样的神坛人物到了105岁还获得全家支持来为一部军事题材电影《娘子军传奇》出镜,这里面的信任与分量……
1933年底,许世友将军率红九军解放营山,定国奶奶参加了红军并入党。1934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1936年随红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时,在甘肃永昌地区被俘,她因地制宜地在狱中营救红军战俘,成功掩护过女将张琴秋(红军唯一的女将领,摘自《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1937年逃离虎口,经毛主席批准,和“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爷爷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喜结连理。
而娘子军连的事迹大致发生在同一时期的琼崖(海南)。定国奶奶和娘子军领袖的原型人物刘秋菊几乎同龄,并且在红四方面军也组建过军事规模最大的女子独立武装。
有宣传部的领导问笔者:李香瑜的原型是不是吴琼花?客观上不是,正史上的“海南姨母”叫刘秋菊,她才是李香瑜或吴琼花的原型。只是谢晋导演的经典之作《红色娘子军》誉满天下,让吴琼花的名气盖过了正主,也让数以亿计的观众误以为“海南系”娘子军是唯一的一支女子武装。于是,又有领导问:李香瑜和吴琼花有没有区别?个人觉得区别很大。谢晋导演重点描述了吴琼花从一位花季少女蜕变成为女红军的成长史;而孟奇导演创作的李香瑜已经是一位30岁、颇具实战经验的娘子军领导了,她先后培养了两批娘子军战士,并与之共同浴血激战,最后活下来的仅剩两名警卫员!其中一个田凤英(红孩女饰)在建军90周年来临之际,带着李香瑜最后的军令——“娘子军打剩一个人也还是娘子军!”终于和这位亲历过长征的最年长红军元老汇合了……
定国奶奶见家里来了个娘子军,双眼释放着光芒,我能感受得到她心里的喜悦……这股力量令我不由自主地俯身,亲吻着她的手背。待心情稍微冷静下来,我向她立正行军礼,“工农红军娘子军连向首长汇报!娘子军打剩一个人还是娘子军!”不料,她再三地回敬了军礼……在场所有人,包括她的儿子谢飘叔叔也没预想到。这个珍贵的片段被收进《娘子军传奇》的官方预告片中。
这是我第一次对长辈行吻手礼。因为定国奶奶别有一番气质,和照片上不同——我对爸爸这样说,她不是一般人,自带一股宛如三界之外的气场,对什么都很通透却又很淡,连飘叔都有这样的气场。
也难怪,但凡接触过谢觉哉首长的老一辈都用“才高八斗”或“学富五车”来描述他,再没耳闻过其他形容词。特别经典的就是定国奶奶的另一位儿子谢飞叔叔(著名导演)前两年告诉港媒,“不想拍电影了,只想读懂父亲。”我听说后噗嗤笑出了声,飞叔叔是“打赏”了个很大的新闻点,可惜记者没有领悟——从晚清末代秀才到开国司法鼻祖,这是个庞大的工程啊。
不过,定国奶奶还是有令她无法淡定的事物的,就是红军情结。拍摄,看《娘子军传奇》,一晃眼就好几个小时过去了,奶奶的午休时间早过了,她却一反常态地了无睡意,依旧兴致勃勃。客人们见了怕打扰她,纷纷起身告辞,工作人员就搀她去睡了。没想到不一会工作人员跑出来让我去阳台躲一躲——因为定国奶奶不肯睡,正到处寻我!不一会她快找到阳台了,阿姨又领着我猫起身另觅藏身之所。我们就这样打着游击似的……直到奶奶把所有房间寻了个遍,发现真没人了,才肯回房去睡。
对此,几天后,我依然感到很吃惊,问了位比较熟悉定国奶奶的长辈:奶奶为什么会那样舍不得我离开?他说,奶奶这次八成以为我是她昔日的红军战友,一下子想起自己最苦的时候……
红四方面军的很多仗打得十分惨烈。百丈关战斗,当时敌人把路全都堵住了,牺牲了很多人,以至于剧团的女战士也参战了。由于她们背着乐器赶路,手里多为扁担之类的棍棒,枪很少,就用棍棍棒棒打。红军打仗不分男女,不是说女的留下男的打,而是一齐打,打得好就赢了,打得不好,人就没了。
长征的时候,女红军都不知道苦了。雪山上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上山时阳光明媚,爬到半山腰就寒气袭人,等到上山顶时,气温急转直下,冷风把一身大汗一吹,顿觉腰背冰冷,双手被冻得僵直,几乎抓不住木棍,耳朵也仿佛被冻掉。
1936年的一天晚上,定国奶奶在雪山上睡着了,当时人多被子少,只感觉脚冻僵了,手一摸,一根脚趾就断了,留在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顶。但是作为一名年轻女红军,她既没顾得上包扎也没伤心,而是继续赶路,因为路上那么多人的生死都说不准,早就不知道什么算苦了……
我的心到此刻无法平息,因为亲眼目睹了一颗横跨九十载的红军初心,恍如隔世……当年的小红军,坐在面前的老寿星,却始终恪守的初心!于是,就有了昨天说的“边打此文边发抖”的情形,这是实情。只要对定国奶奶有益,笔者以后探望她时都身着红军装。
那天,我们陪着她观赏了《娘子军传奇》的部分片段,先于全国院线公映日(八一建军节)两个月。代剧组全体恭祝定国奶奶阖家建党节、建军节万事如意,笑口常开!
(明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