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造像
多为文学性塑造
《守望丹青》这组作品的难点在于:其一,这一百位文人,大多并无画像传世,因此要根据其友人词章笔记中评传、诗文、书信、笔记、书画作品,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气质在衣冠服饰上的适用性,包括人物的容貌、性格、神情;其二,这一百位当事人的笔墨大多不以人物画见长,因此要借重其山水画、花鸟画当中透出的笔意来进行创作。幸好,晚明以来绘画风格流派的多姿多彩,使作者画出当事人之间“同”与“不同”成为可能。“古人的笔墨就是古人的DNA,”邓明说,让读者不仅可由图识人,也可由图认知他们的书画风貌和艺术贡献。这就是邓明所谓的“用古人笔墨为古人造像”。
“坊间流行的古人造像往往出自主观臆断而不符史实,央视百家讲坛开播之初,一些人物配图不准确,触动了我想做这个事情。比如苏东坡,许多人以为只有络腮胡子才配得上他的旷达豪放。其实他哪里是大胡子,真实的苏东坡是长脸、尖颏、高颧、秀眉、大眼、稀须、高个子,中年以后才发的福,其自述及苏辙、秦观、孔武仲、米芾、邵博的笔记诗作都有明确描述。后来刘旦宅画的苏东坡和范增画的,都是文学性的塑造。”邓明解释自己造像的初衷。
书画发展史的
特殊文本
比如沈周虽是吴门四家,但是他的山水作品兼融南北风采,书法则取法黄庭坚,邓明在为沈周造像时,线条转折自然十分硬朗。唐寅的肖像源头来自于石刻的原本,但是,邓明将原本人物所戴之帽改成了文人惯用的方巾,还带上了些许调皮的眼神。擅画泼墨大写意的徐青藤(徐渭),则直接将大写意的墨竹画法泼洒到他宽大的衣袖上。画傅山,邓明极力模仿其草书笔意中的率真纯粹。画金冬心用的是典型的蚯蚓描,金冬心是扬州八怪中学问最好的一个,没有当过官,邓明就用非常沉着的笔调画出来。世家子弟吴湖帆,风度翩翩,有着良好的学养,让他的眼神保持一点点与外界的距离感,有利于透露出他内心的高贵。石涛在邓明的笔下,是一个魁梧大汉(见左下图),邓明说此形象塑造得益于一次去扬州,参观片石山房,经介绍其中的假山都是石涛亲自堆砌的,如此膂力,非大汉所不能。
有些人物肖像一次成功,比如石鲁;而傅山,则画了50余张。邓明发现了画家的一个规律,“如果实在找不到这些人的画像,那只能创造,画家若画人物肖像,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或者自己母亲的形象融汇进去,所以有时候找不到确切的本人肖像作品,就只能在其他的人物画中寻找蛛丝马迹。”
列入2017年上海市重点图书的《守望丹青》,也是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上海辞书出版社责任编辑朱志凌表示:“将中国书画大家的笔法以及审美取向融入其人物画像,是一种艺术的创新,其成果不仅将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到晚明以来中国书画史代表人物的群像画卷,同时也将让我们得到这五百年书画技法发展史的一个特殊文本。”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