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人生的许多时过境迁,一个个生命驿站留给我们的记忆,经过岁月的淘洗,剩下的多是诗情画意。校园里的那片桃花,总是灼灼盛开,装点粉色四季;军营外,绿野芳草萋萋,远处林子里百鸟啁啾;工厂门前的那条小河,永远波光粼粼水草丰美……
因为父亲曾下放农村,又在那儿遇上了我的母亲,我的幼年和一些暑假,是在乡村度过的。悠远的记忆中,吱嘎作响的板门外,是条狭窄、阴凉的弄堂,斑驳湿漉的墙根上,爬着青苔,砖缝里有蟋蟀的洞穴。巷子通向南面的柳家浜,河岸上歪斜着一棵苍老粗大的杨柳,茂密的长条下,是伸向清澈活水的花岗石水埠,淘米洗菜的男人女人打着招呼,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田里营生、乡间轶事。谁家的孩子,用碎瓦片在河面上打出一长串水花,惊得嬉戏的穿条鱼四下逃散。这些风物场景,是我脑海里的乡土风情画,成为初时家园的永恒记忆。如今,那片土地上的自然宅基,早已变成了现代商务区。然而,当我驱车经过,总是忍不住倚窗眺望,或是下车伫立,凭吊那片消失了的水乡乐土。
有一支老歌,最好记的那句是“谁不说俺家乡好”!但是,我们也曾“移情别恋”,喜欢过异地他乡的某些地方。旅途中,短暂居留或擦肩而过的一座小城、一个小镇抑或一处村庄,那些带有地域特征的建筑,宜人的环境,街道巷弄的特有情调,甚至悦目的行道树和路灯,都会在不经意间拨动我们的心弦,令我们流连忘返!
前不久去了趟泾县的桃花潭。两岸景色迷人眼,最吸引我的,是那一泓色如翡翠,清澈见底的湖水,也许是有生以来遇见的最清最美的水了。心中感叹,在此留下千古绝唱的诗仙李白,真会找地方,身临仙境般的“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受着粉丝朋友及乡亲的款待,面对如此醉人的湖水,浪漫大诗人不拈断胡须才怪呢!
而今,不管我们置身于怎样的天色灰蒙,空气浑浊,生态萎靡,那些曾经共享的蓝天、碧水、清风、明月、绿树和花香,已沉淀为我们审美的眼光和对环境的挑剔,这也是一种心灵的呼唤,呼唤和谐生态、优良环境的回归。我们对环境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好环境对人的吸引力,有时候甚至超过了对故土的依恋。在人与环境的相处中,见异思迁,喜新厌旧,常把他乡当故乡,正在逐渐地变为现实。
西班牙某驻沪机构首席代表瑞卡多的办公室,曾有许多年设在闻名的上海外滩,而他却宁愿天天车马劳顿,舍不得把家搬离上海西部的古北新区!瑞卡多喜欢他居住的荣华居民区,尤其对那条鸟语花香、景色如画廊般的黄金城道,格外欣赏。其实,许多上海人像他一样,也越来越看重居住的环境。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一些远在天涯海角的美丽山水,开始以生态环境方面的巨大优势,吸引着一些上海人尤其是老年人,去置业和度假。近年,上海的周边,一处处新开发的、环境优胜的居住地,也正吸引迁居和度假的上海人趋之若鹜!
这是好事。虽然尚未形成潮流,却是居住新观念的起步,星火终将燎原。将长期被剥夺了的地位与尊严,归还给环境,在人类生存空间的选择上,让环境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公平与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