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5月,上海总商会接到美国商会召开太平洋商务会议的邀请函。
会董们经过讨论,一致推举一贯热心中国外交活动的“棉纱大王”穆藕初作为代表出席。而穆藕初则认为此次会议事关国家层面,应由政府出头为妥,地方商会不宜指派,遂受上海总商会之托,亲自赶赴北京找北洋政府外交部洽谈。可外交部强调这种会议属于国际贸易范畴,“自有商会担任”。穆反复解释商会筹措旅费困难,还请政府资助。外交部竟取笑穆“以足下之资何必计较”,一推了之。但到了8月,北洋政府农商部却自说自话任命穆藕初为中国代表团代表,让他单枪匹马参加在美国檀香山举行的太平洋商务会议。
不过会议发起者、檀香山联太平洋协会总董福特倒是希望中国各商业团体至少能派遣15名代表出席。穆藕初打听到美国与日本相当重视这次会议,分别派出代表多达50多人和20多人,若中国就光杆司令一人,岂不贻笑世人?所以他急得一再呼吁。努力总算没白费,不久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正式任命穆藕初为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代表有上海总商会的赵晋卿、工商研究会的赵桂芬、华商纱厂联合会的毕云程和洋货商业公会的郑希陶。随后又添加了三个洋人,即中国华洋义赈会的费吴生、丝绸调查所总经理陶迪和美国驻华商务参赞安诺德。
即使凑上三个洋人,整个代表团也只有8人成行,离美方的邀请还差一半。其实北洋政府派不出代表讲穿了主要是经费问题。那时中国贫穷落后,各路军阀又为了争夺地盘连年混战,根本没空发展经济,因此心有余而“钱”不足。穆藕初盼来的结果是政府给的1000多元服装费,其余大部分经费必须自筹。上海总商会虽然答应承担,不过需要代表们自己先行垫付。为了维护国家声誉,穆藕初慷慨拿出7000元(20世纪20年代一个警察的月薪20元不到,一斤猪肉才0.2元)来开销差旅(后来实际只报销了1500元)。
尽管中国代表团参加太平洋商务会议势单力薄,但穆藕初以温文儒雅的风度、学贯中西的知识以及娴熟纯正的英语,征服了与会代表。他在美国商界“环球俱乐部”演说时口若悬河,介绍中国工商业“种种实际上之进步”;分析世界大势之走向,令在场的一百多位美国商界领袖惊叹不已,纷纷赞扬闻所未闻,也因此对中国表示出友好姿态。
同时,穆藕初在维护国家主权时不遗余力。原来会议安排各大国都有“商务日”,而中国独无。穆藕初知道后怒气冲天,立即与赵桂芬向东道主提出严正交涉,迫使总董福特同意取消“商务日”,“以示无偏颇之意”。
穆藕初并非职业外交家,凭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折冲樽俎,向太平洋地区各国传达了中国工商界争取平等互利国际合作的愿望以及全面改善中国经济发展国际环境的决心。大会最终通过23件议案,其中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就有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