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夜,电闪雷鸣,满城风雨。于是,零点以后才“赏脸”的月偏食,彻底泡汤。于是,这个月,又少了一次肉眼观察月亮的机会。不知孩子们在暑假作业的这一页上会如何描摹昨晚的月亮,会有人告诉他们其实躲在云层和雨帘背后的是一轮满月,而且是一轮最多时可将大约四分之一的“脸蛋”躲到地球影子中去的“害羞”的大圆月亮吗?
晚报的忠实读者,一定知道我在说什么。小学生一年级《暑假生活》里,有一道要求小朋友每晚七点到九点观察月亮的题。而事实上,月亮每晚都比前一晚“晚起”50分钟左右,即便天天都是大晴夜,我们也无法在这“黄金时段”和月亮天天见。
没想到这报道频频上了头条和热搜,甚至拷贝着拷贝着就走了样。有一天,竟然在哪里看到了《七月月亮“躲猫猫”》的标题,心想这位同行一定是太想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了,才会给月亮“戴”一顶七月的“帽子”,殊不知,哪个月的月亮没有躲猫猫?
这么接二连三地上头条,其实两边都颇有压力。《暑假生活》的出版社迅速回应了我们的报道,并请各学科专家再来查查题目有没有不当之处。老实讲,这题算不上犯了什么大错,科学上的瑕疵可以通过解题指导来弥补,比如,启发小朋友想想看不到月亮的原因会有哪些。然而,很少有小朋友“幸运”地拥有懂天文的家长、亲友或师长——这才是整件事里最糟糕的部分。最先指出这漏洞的天文科普达人也喜忧参半。高兴的是月亮上了头条,相关的天文知识有所普及,烦恼的是难免有些文章模糊了焦点,最担心的是好不容易进了作业的天文观测,会不会再次“销声匿迹”?好在出版社的回应,打消了这个顾虑。
从很多角度而言,这作业里的小“笑话”,真不是坏事。如果每个孩子都能认真完成这份作业,每晚抬头寻月,一定是件好事。上头条的不仅仅是月亮,甚至不仅仅是天文学,更是鼓励我们拥抱这个世界平素之美的自然科学。一扇观察自然的窗,等待你去打开,无论什么年纪的你。所以,昨晚,如果谁家宝贝因为害怕雷电,因为找不到月亮婆婆而不成眠,请一定温柔耐心地对待他们。为他们打开这扇观察自然的窗,也许会为他们的人生留下一个自然科学的头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