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英国旅游,请旅行社的倪经理特意安排了去斯坦福德镇莎士比亚故居,因为我对莎翁可谓是刻骨铭心。1976年初刚入伍时,团里的参谋杭州兵荆宏州也是个文学青年,白皮细肉,英俊潇洒。他悄悄地借给了我一本泛黄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时这类书被视为大毒草,我躲在老兵小间里门后的床上,偷偷地读完了这本惊心动魄的奇书,就这么还书了?我心有不甘,便决定抄写下来。整整花了几天时间,昼夜抄写,了却心愿。
不久,粉碎“四人帮”,书禁大开。我托北京搞电影研究的舅妈买来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一口气读罢,那种酣畅淋漓、荡气回肠之感,实在是难以言喻,可用两字概括:震撼。
谈恋爱时,女朋友每星期请我在市委礼堂看一场电影,其中《王子复仇记》给我的震撼较之文字更加强烈,演员劳伦斯·奥利弗的精湛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孙道临的深情配音更增添了魅力。之后,我们又一起观看了英国版戏剧《哈姆雷特》,很现代,没看懂。
去年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我又观看了上戏学生演的戏剧《麦克白》,以及电影节里播放的老电影《李尔王》《奥赛罗》等,经典经得起时间的磨蚀,还是那么惊心动魄,我可谓是莎翁的铁杆粉丝。
当我们不远万里来到莎翁故居门口时,大家都认为17.5英镑(157.5元人民币)门票太贵,我动员驴友说:“到了大文豪家门口,不进去参观实在是太可惜了。”但30人里只有上海师大一位女教师愿意与我同行。
我们虔诚地走进故居,根据中文说明,小心翼翼地参观拍照,来到二楼书房,我兴奋地坐在莎士比亚写出多部戏剧、几十首十四行诗的圆桌前,狂拍照片,以期沾点文学大师的创作灵气。
来到一楼莎士比亚父亲经营羊毛、皮革制作的作坊参观,那些羊皮手套做工相当精致。因其父亲经营有方,成为富商后,担任过当地的镇长,后家道中落,13岁的莎士比亚辍学到伦敦谋生。他先是在剧院打杂和在剧院外看管马匹,因从事剧本创作一举成名,成为剧院编剧后,因其剧本精彩叫座,他又获得了国王剧院的股份。
1608年,莎翁回到家乡定居。身逢其时的他有幸接触到文艺复兴的先进文化和思想,写出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叙事诗。1616年4月23日,一代文豪在家乡去世。
无巧不成书。此年的同一天,《堂吉诃德》作者塞万提斯、西班牙伟大诗人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都在这一天去世;4月23日还有纳博科夫等5位作家先后在这一天出生。故此,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参观毕,出门见小花园里许多人围观演员即兴表演,因不懂英语,感受了一下戏剧氛围,又仔细欣赏了故居外表。这是一座两层楼小木屋,这种维多利亚式的建筑外观最大的特点是房子黑白相间。房屋的黑条全是粗大的木头搭成的框架,然后刷上黑色油漆,显得古朴而厚重。
走出花园,巧遇阿汤,他告诉我:“发现前面有家手表店,里面专卖浪琴手表。”一路走来,阿汤知道我太太前几天刚丢了浪琴表,陪我逛了许多表店,就是没有中意的浪琴表。我一看时间,还有20分钟,便果断随其前往。来到表店,在琳琅满目的浪琴表中,一眼相中了一块金色表面、薄型的女款手表,果断闪买。作为结婚30年的礼物送给太太,也算是莎翁为我们的爱情故事补写了续篇。
返回大巴途中,又闪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纪念品,准备送给文学战友荆兄。我们自1981年分手后,失联了35年。去年他突然通过战友找到我,告知已在昆山投资一个项目,为了产品升级换代,希望我帮他联系找到同济大学的一位专家。通过女作家小葛的热情相助,终于使其如愿以偿。因为文学和莎翁的缘故,我与荆兄成为挚友,也与恋人喜结良缘,这一切也算是莎翁穿针引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