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同事、同学,还有哪种关系可以让几十名素昧平生、各行各业的成年人迅速加入同一个“群”,并维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紧密互动?答案,恐怕只有孩子的“班级群”了。
24小时在线 太热闹吃不消
去年,随着儿子入园,在一家企业担任中层管理工作的70后妈妈林女士自然也成了儿子班级微信群的一员。可是,群里不停冒出的新消息更新红点,让她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假的家长”,或者已经和班级大多数85后家长有了代沟。每天大海捞针般从班级群里寻找有用信息,着实令人头痛。
班级群中,有的孩子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全部入群,老师发出的照片中只要有他家孩子的身影,就会引发全家列队感谢老师,甚至是一场小讨论;有的爸爸妈妈每天一大早在班级群里互相问候,发表情包;有家长发出孩子写字练习,“焦虑”地问老师,孩子字写得难看怎么办。林女士说,可是小班孩子那么端正的笔划,明显就是这名家长在换着法子“炫耀”。幸好,老师及时喊了停,提醒家长,孩子小肌肉尚未发育完全,不提倡孩子过早动笔。
早定群规 促进积极互动
“有时候,两个孩子发生了矛盾,有家长到大群里@老师,或者两名家长直接就在群里吵了起来,把矛盾升级;也有的家长个人把对任课老师的要求,直接发在大群,@班主任。”卢湾二中心小学一名资深班主任告诉记者,诸如此类的不当行为,着实给老师的工作增加了难度,从长久来看,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总结了以往老师和家长对于班级群的“吐槽”,今年,该校建议一年级班主任,在新生入学伊始就给班级群定下“群规”,让班级群真正起到积极、快捷、良好的家校互动关系。这些“群规”包括,群内以老师发放通知、发布活动实况照片为主,不随意聊天和刷屏;如果对某一件事情有疑问,不要在班级群内讨论,可以“小窗”老师私聊。
创新形式 避免无效沟通
一年多前,本报曾经报道,上海一名小学生爸爸卜江为了减少家长和老师的困扰,和几名伙伴一起设计出一款名为“晓黑板”的软件,改变家校互动方式。卜江告诉记者,如今,“晓黑板”已经在申城2000多所学校使用,用户累计约80万。
“晓黑板”的受欢迎程度,也让这名四年级女孩爸爸自己有些始料未及。他分析,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晓黑板”将“群聊”改成一对一消息发布模式,老师可以通过“晓消息”发布各类通知,并有状态标记,确认通知是否到达每位家长,家长则能在“晓书包”内保存各类学习文档;如果有特殊需求,老师和家长之间可以发送“晓纸条”,一对一私聊;如果要家长收集意见、收发回执,老师可发起“晓调查”,或者根据各种主题,在家长、学生中发起讨论,每个主题独立成块,避免刷屏“歪楼”干扰。
“其实,善用班级群,也能对孩子起到激励作用。”同为一名父亲,卜江的创业伙伴王琪说,有名英语老师请孩子们利用“晓讨论”的语音功能,发布自己的朗读语音,“很多孩子录了好几遍,挑最好的发上来,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效果非常好,大家进步神速。”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