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黛瓦历史悠久
走进潘垫村,最惹眼的就是大多保留着特色鲜明江南民居风格的建筑,与周边的田园风貌完美融合。近年来,潘垫村大力实施“自然村保护规划”和“墙面白化、道路硬化、水面净化、环境美化”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全村生态环境不断净化、靓化、美化。宅基上,一幅幅庄行传统刻纸风格的墙面画形成了错落有致的“乡村大画廊”。道路边,由千亩梨园、千亩油菜田和千棵樱花树造就的“三花并开”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河道旁,“倩舍意象园”、“亲子村”、“潘垫修身园”三座富有江南韵味的公园依水而建。如今的潘垫,村容整洁,家家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潘垫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据清光绪《重修奉贤县志》载:五代十国时,前蜀丞相潘葛故宅在此,故得名潘镇。明代“百岁亭”、“双寿堂”、光禄少卿周痒墓等历史遗迹和火烧红莲寺等民间传说更是远近闻名。目前,村里还保存着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榨油坊、神仙井等“火烧红莲寺”旧址。
潘垫村位于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南大门,全村总区域面积7.05 平方公里,共有37个村民小组,户籍总人口3670人,耕地面积为 6334亩。潘垫村农业发达,土地流转率达到80%,其中粮食种植2700多亩,建有家庭农场17家;特色农产品——庄行蜜梨种植1600多亩,该梨脆嫩多汁,香甜可口,梨香别致。2005年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无公害产地”双认证、2008年荣获上海名牌产品、2011年通过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2015年通过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等;此外,以南美白对虾为主的水产养殖、有机蔬菜种植等现代农业也正蓬勃发展。
四季节庆土布伏羊
近年来,潘垫村作为上海奉贤“四季节庆”乡村旅游核心景区,高声唱响“春赏菜花,夏食伏羊,秋品新米,冬看民俗”的乡村旅游四季歌,以秀美的田园风光、原生态民俗风情和热情周到的服务,2010年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评定委员会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4年油菜花景观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四季节庆”举办至今,已吸引游客7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3.2亿多元。
潘垫村不断传承发扬“耕读文化”,其代表性的“土布染织技艺”、“羊肉烧酒习俗”、“庄行青团”等民间文化习俗先后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随着乡村旅游的热潮,这些技艺又在民间重新焕发青春。“土布染织技艺”升华为“庄行格子”创意品牌,现代土布服饰、家居装饰和贴画等文创产品广受游客喜爱。“羊肉烧酒习俗”更是在每年一度的“伏羊节”吸引了八方游客,三伏天里千名老饕共品羊肉、同喝烧酒的场景蔚为壮观。
此外,精心打造的“民俗地”、“潘垫韵”文化长廊集中展现了潘垫的文物古迹、民间传说和民俗文化。村里还成立了“民间故事会”、“书法传习社”等一批文化传承个人工作室,大力开展文化研究、创作、教学、表演等活动,弘扬潘垫“耕读文化”。如今的潘垫,文化昌盛,村民好学知礼,精神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三美融合凝聚人心
近年来,潘垫村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深植民间的好家风着手,不断培育、形塑、践行乡村文明新风,走出了一条“生态秀美、乡风和美、人文韵美”的“三美融合新潘垫”建设之路。
在推动“三个注重”、好家风培育和“齐贤修身”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主题活动中,潘垫村以“星级文明户”创评为抓手,连续三年开展系列评选活动。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明确了“宅前屋后环境好、家庭和睦感情好、邻里和谐氛围好、遵纪守法公德好、热心公益精神好”的五大创评标准。通过“家庭自评、小组互评、村委定星”的创评模式,2016年全村864户家庭共评出五星级文明户226户,涌现了全国劳动模范沈道贤等一批“五佳文明之星”家庭。
随着星级文明户创评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的持续深入开展,进一步凝聚了民心、民智和民力,有力助推了潘垫村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通过对良好乡风的提炼升华,潘垫村制定了《潘垫村训》、《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以及《村级小微权力清单》,以制度化来规范、提升党风政风建设、村民自治和社会治理水平。由“综合服务站”、“村民议事室”、“睦邻四堂间”和“宅基课堂”形成的“四个一”自治模式形成了村委打造平台、党员服务群众、群众互帮互助的良好治理格局。“红帽子爱心公益社”、“潘垫村乡贤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广泛开展便民、助老、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如今的潘垫,民风淳朴,乡风文明,社会和谐,处处彰显崇德向善的时代新风。
近年来,潘垫村先后荣获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中国特色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并9次荣获上海市文明村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