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文联、虹口区委宣传部主办的“相约七夕,甜爱一生”书写结婚纪念证书活动,既是对传统的复苏,也是对时尚的引领。“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此证。”唯美的祝词、娟秀的小楷,“鸳鸯戏水”的图案,由书法家亲手书写的证书,承载着父母及家人的祝福,蕴含着佳偶天成的情愫。
昨天,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现场,充满着传统文化气氛。上海书协名誉主席周慧珺书写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条幅和韩天衡“百年好合”篆刻印屏分布于舞台左右两侧的立柱上,显得大气谦和。来自政府机关、部队等各行各业的8对新人,来到8位上海小楷名家一侧,递上写有自己名字以及祝福语的A3纸,供书法家誊写在婚书上。书法名家刘小晴、戴小京、黄仲达、杨耀杨、赵伟平、陆维中、张正宜、余军纷纷提笔悬腕……
在书法家饱含深情地书写时,著名主持人印海蓉朗诵了作家赵丽宏创作的《七夕赋》:“人海茫茫,相遇是缘;银汉迢迢,相约有道……”随后,上海书协首席顾问韩天衡专门为仪式治印《百年好合》,并现场盖印赠送新人。
上海书协秘书长潘善助介绍说,书法原是古代文人的日常书写手段,渐渐淡出日常生活后,现在已成了挂在墙上的“艺术品”。举办这样的活动,就是想提醒大家书法具有实用功能,其中还含有诗意、墨香与情分。虹口区民政局十分支持邀书法家写婚书的活动。据悉,今后每两个月将选出8对新人,获得书法家手书的婚书。
相关链接
据上海大学民俗专家黄景春考证,中国人的婚书,相传源于周代的礼仪。结婚要有“三书”,分别是求亲的聘书、过大礼的礼书和迎娶新娘的“迎亲书”。“迎亲书”即婚书的雏形。唐朝时有了正书、别纸,宋分为草帖、定帖,直到清朝,又把婚书称作“鸾书凤笺”。中国古代的婚书上有父亲、媒人的姓名,却没有结婚男女的名字,这体现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