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在性命攸关当口起用李平书
1886年,李平书因优贡身份前往太和殿考试,考上了正取第十名。按照帝国在1863年议定,廷试优贡生,凡考取一二等者,便可以任命为知县。于是,在几乎要放弃但最终又拾取之后,李平书千辛万苦地踏上了仕途,有了被委以知县的资格,读书好做官,梦想成了真,问题是,他做的是什么品级的官?他的梦想真的成真了吗?
知县,帝国官阶表中七品官,民间调侃或嘲讽中的“芝麻官”,这样一个七品芝麻官怎么满足得了李平书内心的滔天梦想?那一刻,可以想见李平书一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当年老城厢里那个神神鬼鬼的相士了,那家伙说得太准了啊,“33岁左右,也就得一个知县”,仅此而已,这是幸还是不幸呢?
1889年,李平书走马上任知县一职,这位子,没有安放在上海城厢内,而是十分遥远的广东一地,那是因为李平书之前没有走走后门,没有打通关节之故吗?谁又知道。
出发之前,意气风发起来的他,下了这样两个坚硬如铁的决心:一、“不求八行书”,即不会为了让自己在广东一地任职时获取额外的方便和好处,带上一封给广东方面权势人物的保荐信,譬如,让老师写封推荐信给两广总督李瀚章;二、“决不当厘金差使”,所谓厘金,乃帝国为了对付长毛起义而在各地设置的一个机关,专从过往货物里抽取百分之一的货值。时间一久,凡在厘金局中担任一官半职的,皆捞足了油水,当地百姓,尤其过往商人,对这样的机关则十分鄙夷。但你管你鄙夷,我贪我的厘金差使,民间从来都有这个说法,“署一年州县缺,不及当一年厘局差”。李平书在北京江苏会馆的关帝神像前,赌誓发咒,“此去决不当厘金差使。有渝此言,明神殛之”。
不求八行书、不当厘金差使的李平书,在广东知县位子上做了些什么事情?
近代广东,无论官民,对西方文明的决绝抵抗,对西方人氏的深恶痛绝,身在上海的男女无法想象,某种意义上,第二上海的卓然不凡,皆有赖于这块泥滩地上原住民不具南方的彪悍民风、蛮横官意。反过来说,也正因了如此彪悍民风和蛮横官意,那广东,始终成为中西方文化激烈冲撞、交锋的前沿之地。
不说李平书接任陆丰县令后的种种事情。也省略李平书调署新宁县令的诸多故事。借用李平书自己的说法,“生平无赫赫之事业,其中有二事关系紧要,一为己亥遂溪界务,一为辛亥上海光复”。遂溪,是的,我们来说说李平书主导遂溪后发生的一些事情吧。
之前,李平书有些委屈,他在陆丰、新宁相当卖力,成绩可观,也因此,他原以为继续在仕途走下去,理当应该得一更好职务,却没想到帝国在广东的大员,还没有意思让他官升一级,进入至少是从五品的州官行列。大员让他去遂溪,依然县令,还是县令。事情看来有些不公平,大员们也心知肚明,因此,被时人与张之洞、孙家鼐相提并论的广东巡抚鹿传霖在一边对他进行了安慰,“君在署中深资臂助,虽然,遂溪事关重要,国家事大,余何敢留君?此去有难事,当为设法,其安心为之。”
鹿君看懂了李君的价值。李平书本人怎么想?他用这样三条理由来说服自己,“上宪以遂溪有事,择人往理,谓余能而任之,余不甘以无能辞,一也;余素鲜奥援,又不肯营求,大缺决无望,中缺亦不易得,幸而获此,缺之美恶本不计,无庸辞,二也;人生贫富有定,生死亦有定,我但安我义命,循理而行,虽险亦夷,虽危亦安,不必辞,三也。决赴任。”
通读李书平说服自己的这三条理由,读者应该恍然大悟晚清中国官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李平书的情商又是怎样的出众。只是,这遂溪界务究竟算作怎样一份任命?
历史记载:1898年4月22日,法国军队乘坐军舰在广东雷州府遂溪县的海头汛登陆,强占海头炮台。遂溪成为法国人四处游击的一个主要区域。
上述情形让两江地区的帝国高层官员产生了恐慌,他们左右为难,一方面,不能违背清廷旨意,对法国人无论如何要给予安抚,要实行古已有之的羁縻政策;另一方面,要时刻提防民变,那就必须先顺应民心。起用李平书,便在这样一个性命攸关当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