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长江剧场负责人夏天介绍,长江剧场内含两个小剧场,“红匣子”剧场将服务于小型传统戏曲演出,而“黑匣子”剧场灵活自由的舞台模式将为实验性戏曲作品搭建平台。
“红匣子”弘扬传统
位于黄河路21号的长江剧场,前身是著名的卡尔登大戏院,于1923年建成,素有“中国话剧大本营”“东方巴黎的名片”之美誉。历经岁月变迁,2016年底,剧场新的改建工程启动,目前已进入舞台设备安装阶段。夏天表示,即将启幕的长江剧场将具有戏曲展示、新剧目探索、戏曲推广功能,并瞄准“小剧场戏曲”市场,“上海每年都要举办小剧场戏曲节,而小戏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适合青年戏曲人才进行各种实验;另一方面,长江剧场可填补上海戏曲专属小剧场的缺口”。
剧场内两个戏曲匣子的设置按照新定位打造。在建筑外立面不变的情况下,3055平方米的剧院被拆分成两个小剧场,分别定名为“红匣子”与“黑匣子”。
“红匣子”剧场主要面向传统戏曲作品。内部装潢主打“中国风”,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红色布艺线条的墙面烘托出传统、热烈的气氛。届时,剧场内将摆放八仙桌、实木椅,让观众感受浓浓的古风。她补充道,“在不影响演出的情况下,剧场还考虑提供茶水点心等服务。”
“黑匣子”先锋多变
一墙之隔的“黑匣子”则是个百变魔盒。虽然它的面积较“红匣子”小,但灵活多变的舞台将成为小型先锋戏曲作品的“温床”。
作为上海首个专业化、多功能的实验戏曲剧场,“黑匣子”通过11块升降舞台、14块投影透声幕、侧幕等升降调节形成6种基础模式的舞台形式,包括单面式舞台、双面式舞台、中心式舞台、伸出式舞台、报告厅模式、多功能厅模式。夏天举例说:“除了有传统镜框式或T型舞台,还能衍化出环绕式、九宫格式,甚至异形舞台等各种模式。”由于“黑匣子”内引入了全息声音系统,因此不同位置的听众都能享受到最佳的声效。长江剧场由此也将成为本市首个引入全息声的专业戏曲剧场。 本报记者 肖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