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史、读传、读记,这是一项颇具耐心的心智修炼。当下能够持之以恒地静心阅读史、传、记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陆春祥就是一个静心阅读“笔记”的人。这个曾经凭借杂文集《病了的字母》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戴着深度近视镜的杭州小个子,近十年来以一种疯狂的阅读节奏,从汉魏六朝开始,一直汹涌澎湃地读到清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逐字逐句读过百来部,如果按笔记的卷数算算,也有上千卷了。”
这是一场惊人的“阅读马拉松”。
陆春祥的阅读,不是简单的自我修炼,他在“逐字逐句”通读之后,还写下了颇为灵动的睿智的心得体会,近些年他相继出版的广受好评的《字字锦》《笔记中的动物》《笔记的笔记》等“笔记新说”,便是最好的明证。
最近,陆春祥“笔记阅读序列”又有新的收获——《太平里的广记》出版。
《太平广记》是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这部宋代人撰写的大书,洋洋五百卷,仅是目录就有十卷。这部大书取材于汉代至宋代初期的纪实故事以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因为成书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所以称为“太平广记”。
一个“广”字,足以显示其浩茫。面对如此浩茫之作,陆春祥的阅读路径、阅读体验怎样?
这是饶有趣味的探究。
2
阅读陆春祥新作《太平里的广记》,最大的感觉是:他没有正襟危坐的指教,那样的话,会令人厌烦;也没有掉进书袋里反复考证、钩沉,那样的话,会令人枯燥;他是在亦庄亦谐之间,轻松地呈现自己的阅读心得。他的心得,低调而内敛,没有张牙舞爪,也没有气宇轩昂,而是极为隐蔽地闪烁思想的火花。
有些火花,是“耐人寻味”的。
譬如读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之卷四《满城风雨近重阳》。这篇笔记写的是临川人潘大临,因常为生计所愁,一日听到窗外风吹雨打树林的声音,灵感而来,在墙上刚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收租金的人来了,于是潘大临败兴收笔。后来,后人按照潘大临这句诗,纷纷续诗或是续词。陆春祥在写了关于后人续诗、续词情况之后,突然写下了这样的感想——“汉字就是奇特,每个字都像一个战士,这七个字,组成了一个尖刀班,在愁人的悲秋中,活活杀出一条生路来。”细想陆春祥这最后的感想、感慨,确是耐人寻味。
有些火花,是“趣味好玩”的。
譬如读宋代陶毅《清异录》卷上《金搭膝》。一个叫温韬的人,年轻的时候因为品行不好,要被人送官处理,后来因为跪拜上百次,被人放了。后来温韬富贵之后,专门为膝盖打了两条金子搭膝,每天戴着它。被人问起,温韬则笑言,我要好好慰劳我的膝盖。有意思的是,陆春祥在梳理完这个故事后,留下“让两只跟他受了耻辱的膝盖戴上金搭膝,也算雪耻”之后,并没有过多阐述人生哲理、生命态度,只是扯了好多的“闲白话”。这是最有意思的,在本应该更多阐释深度、深刻的时候,作者却说起“闲白话”。其实许多事就是这样:把这件事讲了,要讲的内涵也在里面了。“趣味好玩”的意义,就在于“不多说了”,也绝不能多说了,否则趣味丧失殆尽。显然,作者陆春祥深谙其理。
3
阅读《太平里的广记》,感觉写杂文的陆春祥,给杂文找到了另一条路径。他修正了一般人认为的“杂文的小”,给了这一体裁“无边的大”。而且用笔从容,始终在不动声色之中,拥有“张力和重力”。
这是一本适合放在书桌旁、床头边的书,也是适合旅途中读的书。可以随时读,翻到任何一页,都是“第一篇”,极为适合当下的生活节奏。
阅读《太平里的广记》,还有一个感觉。“精读之读”与“浩瀚之读”同样重要,只要用心、只要真正走进书中,认真思考、静心品味,都能达到“思想收割”的目的。
要想浩瀚之读,就像陆春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