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评《沪乡记事》
~~~——评《沪乡记事》
~~~——评《沪乡记事》
     
2017年09月0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恬静温暖的乡村风景线
——评《沪乡记事》
唐 墨
  ◆ 唐 墨

  我和许多人一样,先入为主地认为上海就是那个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上海。我们倾注热情去关注的,也是上海作为都市上海和市民上海的那一面,而遗忘了城市上海盐油酱醋外的广袤乡村的存在。

  直到捧着沈月明的作品《沪乡记事》,翻阅叙事很是淡定自如的扉页,才恍若失忆多日的人儿重新找回了记忆。我忽然闻见了久违的田野清香,望见了麦穗的沉甸。那瞬间,我恍然大悟,上海原来不仅是都市上海和市民上海。在上海流光溢彩的城市风景线外,有着更加厚重、宽广的意义所在,有着一片更为开阔博大的土地存在。在那里,人与人、人与自然,或许有着更为默契、温暖的关联。

  《沪乡记事》以清香恬淡的文字,描绘了沪乡田园牧歌般的乡村风景线。饱满的篇章中,富含了充满生活情韵、宁静温馨的方言、民俗。文中沉淀的,更是弥足珍贵的家乡亲人和乡邻们那一颗颗温热赤诚之心,蕴蓄着美好、智慧和善良。

  《沪乡记事》里,清新润泽的乡村风景接踵而来,从春至冬变幻无穷。作者醉心地回忆着,从周家渡到惠南镇的旅途那一种心旷神怡的行走。“春天的时候,看桃花,看油菜花,看麦田。河的北岸是连绵的人家,在窗外无声无息,傍晚的时候有炊烟断断续续升起。”阅读着如此质朴宁馨的乡间风光,读者全然忘了自己身在上海。然而,这确是上海,叠嶂着天光云影、清风拂面的不一样的上海。

  《沪乡记事》里的方言和习俗也充满这陌生化的情韵,令人神往,又时常忍俊不禁。文中描写的婚嫁生死等庄重仪式,更是让人感受着上海乡土文化的庄重和深厚。文中浓墨重彩娓娓道来的翠绿喷香的粽子、通体光洁温润如碧玉的青鸭蛋等等节日特色食物,则令人垂涎三尺。拜灶神、祈福、儿童手腕系红绳等情节,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沪乡记事》里有着联翩起伏的清澈纯净的风景,更有着一位位洋溢美好人性人情的亲人和乡邻们。参与过上海国际饭店建设的爷爷勤劳朴实,他时常清晨拿个饭团就出发去市中心,一天下来至少步行七万步。爷爷也有着菩萨心肠,小路上有缺,他会默默填好;见到荒年上门乞讨的人,他会怜悯地舀上一大碗米。奶奶则是温柔灵巧的化身,她勤劳温婉,善解人意。她一天又一天巧手编织着针织带,每个晚辈婚嫁时,都会馈赠一卷卷饱含深情与祝福的缎带。母亲接受了沪乡现代文明熏陶,不仅勤劳善良,还机敏智慧,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知识面。家族美好的传承,追根溯源是因为上一辈长者的睿智和厚道。不仅亲人如此,身边的乡邻们都温暖宽厚,给“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作者回忆着沪乡人对外乡人的怜惜和关爱,本地人对外来知青的帮助和照顾,温情的氛围无处不在。这一温馨的氛围让幼小的“我”备受呵护。也正因为这些朴素亲人和乡邻们的潜移默化,“我”深感信仰的宝贵,才能拥有人生风轻云淡的幸福和快乐。

  《沪乡记事》描绘的乡村风景翩跹连绵,民俗文化丰盈凝重。文中尤为重要的画龙点睛之笔,就在于这一群勤劳、朴素、温暖而有坚定信仰的沪乡人的刻画。他们是沪乡淳朴家风、乡风感染下的人物群像,是沪乡的脊梁,更是沪乡风景线里深刻广博的意义所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金砖国家厦门峰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家装专版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新视界
   第A12版:第13届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3版:第13届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4版:人物/文体汇
   第A15版:文体汇/聚焦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A22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身/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重绘海派文化的地理版图
浩瀚阅读下的思想收割
恬静温暖的乡村风景线
新民晚报读书/星期天夜光杯A18恬静温暖的乡村风景线 2017-09-03 2 2017年09月0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