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姚望医师告诉记者,“胸痛中心”是通过多学科合作,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这几年,全国各地大力推进胸痛中心的建设,但是,早期胸痛中心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医院内的快速诊疗通道,以进门到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 DTB)时间为主要评价标准。由于发现延迟,诊疗速度较慢,缺乏院前预报而重复检查,使得这种基于院内绿色通道的胸痛中心并未显著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再灌注时间,DTB低于90分钟达标率十分低下。因此,最好能建立一个以具有冠脉介入条件的三甲医院为中心,包括120急救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等多家单位参与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以期进一步缩短再灌注时间,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
日前,岳阳医院联合周边虹口、宝山地区的8家社区医疗机构、120急救中心,建立岳阳医院胸痛中心及多学科区域联合救治网络体系,从单兵作战向协同作战转变,尽量缩短抢救半径,真正打造救命的“高速公路”。今后,借助该网络化平台,还可通过相互交流,规范患者随访,提高社区医疗水平,做好冠心病一级、二级预防;通过网络化会诊、转诊制度,缩短治疗时间,达到三级预防。
事实上,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起步较西方发达国家晚,但近几年来发展比较快。如上海市胸科医院胸痛中心是我国首家经美国胸痛中心学会认证的机构。该中心建设区域性“预防网络系统”,覆盖区域内不同等级医院和社区,对我国胸痛中心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胸痛中心的意义是要建立与基层医疗机构的一种联动机制,让区域内所有的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不是胸痛中心在医院等患者的到来。”岳阳医院党委副书记朱亮表示,胸痛中心牵涉多学科的症状,需要多学科参与到急诊干预治疗中,进行快速诊断。协同网络的建立,构建心血管疾病监测级早期预警网络平台,开展心血管疾病的新型救治模式,推动本领域临床级转化研究。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