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最好的纪念
邹碧华同志生前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2014年12月10日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邹碧华同志长期在人民法院工作,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去世后,他的感人事迹在法律界和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形成社会广泛关注的“邹碧华现象”。电影《邹碧华》以邹碧华生前事迹为蓝本,在银幕上再现了一位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的生动形象。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在人民大会堂主持首映式时表示,“邹碧华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两年多了,但他的精神一直在影响和感召着我们,这部影片就是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
匠心巧用的主旋律
“邹碧华这个人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英模,他是时代的精英。我们要用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艺术手段,精打细磨,精彩呈现。”导演史凤和告诉记者,“我们有一支精诚合作的创作团队,大家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在梳理、排摸邹碧华的情感轨迹和心路历程,我们深知:细节是电影的筋骨,情节是电影的血肉。”史凤和说,上影团队制定了三度,三写,“三度即是——人物塑造要有高度,情感抒发要有深度,氛围营造要有力度,三写即是——写人要写戏,写景要写意,写情要写理。”
《邹碧华》依据客观事实梳理剧情,不仅对人物矛盾并不避讳,反而匠心巧用,雕琢成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直面很多人民法院工作中的痛点难点:例如,如何化解信访矛盾,给不了解法条的人民群众积极普法;例如,细微捕捉部分法官的心理活动,如何在法治理想和现实中做出抉择。影片真实再现了邹碧华同志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好法官。
“燃灯者”不好演
“从我个人来讲,演邹碧华是一个挑战。”佟瑞欣解释说,“我们常常会用燃灯者,庭前独角兽替代邹碧华的名字,用一心为民敢于担当来形容他的人格,而表演需要去掉光环,清楚地为他的行为逻辑找到心里依据,使他变得有血有肉。”
据佟瑞欣介绍,影片中所有法院法庭的戏都是实景拍摄。而面对与邹碧华朝夕相处的将其视为偶像般的同事和痛失父亲、丈夫、儿子的家人,这对他是巨大的挑战,“我开始走近他们,了解光环之外真实生活中的邹碧华及他的家人,也和邹碧华的妻子成为了朋友,高院的郭伟清副院长和一直与邹碧华工作在一起的法官张枫,耐心地回答我每一个问题,亲自示范邹碧华工作当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塑造邹碧华期间,佟瑞欣看了许多他的视频资料,包括讲课,演讲都有,有一段话令他印象深刻:“他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不完美,但正因为它的不完美才需要我们去努力,去奋斗,我们的存在才有价值’。他的话鼓舞了他自己,也打动了我。”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