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考古大展 带来文化盛宴~~~
     
2017年09月2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考古大展 带来文化盛宴
秦时明月汉时关
方翔
“中国大宁”鎏金青铜镜
彩绘多枝陶灯
鎏金青铜当卢
云纹玉高足杯 陶跪射俑
长信宫灯
“皇后之玺”玉印
陶夔纹大瓦当
“滇王之印”金印
金缕玉衣
  本报记者 方翔

  秦始皇兵马俑、金缕玉衣和长信宫灯等历史教科书上的国宝,目前正在国家博物馆的“秦汉文明”展中与广大观众见面,系统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秦汉时期考古重要成果。

  近半展品为一级文物

  “秦汉文明”展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展览以学术为基础,从全国30多家文博机构精选出170件组300多件重要文物,基本涵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秦汉时期的重要考古成果,通过对文物的深入解读和相关拓展内容的展示,力图全面展现秦汉时期中国的辉煌发展,为广大观众奉献一场名副其实的文化盛宴。

  “很多都曾经出现在我们的中小学课本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王军介绍,此次展览展品的来源主要有三:一部分是刚从美国的《秦汉文明》展撤下来返京,一部分是从首都博物馆刚闭幕的《美好中华》展中挪到国博,还有一部分是全国各地征调的。“很多文物是当地的明星文物,有些是直接从展线上撤下来的,所以凑齐展出非常不易。”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以赫赫雄师统一中国,创立“皇帝”称号,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恢弘序幕。秦朝创建文官体系,推行郡县制度,采取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制度以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汉朝继承了秦朝创立的各项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对外交流等领域都有发展和创新,取得了辉煌成就,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同时,汉朝在文化上逐渐摆脱战国至秦时期文化的影响,在武帝时期完成蜕变,形成自身独特的面貌和丰富的内涵。经过四个多世纪的经营与沉淀,秦汉时期的中国创造了厚重的多元文明,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均居当时世界前列,秦汉王朝所建立的政治、经济与思想体系不但为后世历代王朝所取法借鉴,也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所有这些使秦汉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开创、变革与奠基时期,也成就其中国王朝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的美誉。

  这次展览是围绕秦汉时期“开创”“变革”“奠基”“繁荣”“多元”“开放”“厚重”的时代特点精心策划的一场原创大展,从内容结构的设计到文物展品的甄选都不同于以往的展览,呈现全新的面貌。此次参展的170件组文物中,一级文物约占45%,其中包括著名的“皇后之玺”玉印、长信宫灯、兵马俑、金缕玉衣、纸地图、“滇王之印”金印、青铜方斗、“中国大宁”鎏金青铜镜、玉熊、云纹玉高足杯、彩绘多枝陶灯、“西王母”陶座青铜摇钱树等文物。

  七大展厅亮点频现

  整个展览由序厅、文治武功、长乐未央、事死如生、多元文化、丝路交通及尾声七个部分五大主题单元构成。

  序厅 展示一组秦始皇兵马俑,象征秦国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展览由此拉开序幕,引导观众进入展览,遨游秦汉时代。

  文治武功单元 通过建筑砖瓦、秦诏文物、钱币、印章、封泥、兵器、汉兵马俑、熹平石经、《仪礼》木简等数十件文物展品,辅以文字图表等内容,围绕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以及对边疆地区的开拓,阐释秦汉王朝对国家的经营与管理,重点突出秦皇汉武开创性的丰功伟绩及为后世中国王朝历史奠定的坚实基础。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皇帝”之号,自称“始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创建由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组成的复杂官僚体系。汉王朝承袭秦制,以郡国并行制代替郡县制,尤其是在武帝统治时期,为巩固统一国家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创新与改革。经过前后多代的经营,汉王朝建立起坚实的皇朝体制,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达到鼎盛。

  长乐未央单元 展现当时上层社会的生活。通过对画像砖、漆器及动物俑等文物的展示,阐释在秦朝废墟中创立的西汉王朝经过数十年休养生息,经济逐渐恢复,农业和手工业在文帝和景帝时均得到较大发展,仓廪充实,人民安居乐业,出现“文景之治”,其国力在武帝时期达到全盛,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富强的国度之一。考古出土的大量汉代文物内涵丰富、工艺精湛,其中既有豪华的楼宇院落,也有肥硕的牲畜家禽,琳琅满目的灯具、熏炉、炊器、酒器以及各种男女偶俑,足以为例证。通过各种乐舞陶俑、日用器具、家居设施、编钟、娱乐物品等,使观众仿佛通过时光隧道,穿越回那个沸腾而喧嚣的时代,体验汉代王公贵族灯光摇曳、熏香袅袅、珍馐满案、美酒飘香的奢华生活,领略大汉王朝的富强、物质的充裕、市场的活跃和文化的发达。

  事死如生单元 讲述当时的人们如何看待死亡。本单元将展示满城窦绾墓出土的金缕玉衣、鎏金镶玉青铜枕、玉九窍塞、汉景帝阳陵从葬坑出土的兵马俑和彩绘陶家畜、海昏侯墓出土的马蹄金等精美文物,诠释汉代人对死后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待死者的“事死如事生”之态度。正是这种态度孕育了汉代的厚葬之风,人们不仅在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随葬品方面也尽量做到应有尽有,凡是生人所用的器具、物品等,均纳入墓中。而且制作大量的人俑随葬,可以在死后世界继续保卫或侍奉自己。尤其是王侯贵族对永生不朽的追求,导致了丧葬用玉的高度发达,由玉棺、玉衣、玉套、玉面罩、玉枕、敛尸玉璧、玉握和玉塞等组成的丧葬用玉,便成为汉代统治阶层最具特色的丧葬习俗,贯穿两汉四百余年的时间。汉代特色鲜明而又内涵丰富的丧葬文化也是秦汉文明厚重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元文化单元 通过青瓷、青铜工艺制品、铸铁制品、造纸、造船技术、医疗、天文计时方面的文物和边疆各族的特色文物,让广大观众领略秦汉时期中国领先世界的文化软实力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多元文化。秦汉时期,中国的许多文化知识与科学发明都居于当时世界前列。造纸术的发明使人类书写材料发生了划时代的革命。太阳黑子和新星的最早记录、《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的问世以及张衡测量地震方位仪器地动仪的发明,均显示了当时中国在天文、算学、地震学等领域的重大贡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影响以及针灸麻醉技术的应用,说明中医学的基本体系已经建立,并在病理研究、诊治、针灸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冶炼钢铁技术的发展、纺织技术的革新、瓷器的烧造和船尾舵的发明等,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在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西域文化、滇文化、百越文化、匈奴文化等边疆文化在与中原汉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它们与汉文化共同构成秦汉时期多元的灿烂文明。

  丝路交通单元 阐释秦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及与域外的文化交流。公元前138年,为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进入新纪元,由先前自发的临近地区之间的自然传播转变为在中原王朝经营下的自觉交流,形成了后人所称的“丝绸之路”。本单元选取20余件展品,既有域外舶来品,也有融合异域文化因素的中国制品,它们共同见证了秦汉时期中国与域外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也是对“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有力证明。

  尾声 特别展出“中国大宁”鎏金青铜镜,以对祖国的美好祝愿结束展览。

  除了众多的一级文物之外,一些不太起眼的展品也格外珍贵。据策展人单月英介绍,一件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5号汉墓的西汉文帝时期的纸地图,目前由甘肃简牍博物馆收藏,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也是最早的纸绘地图。它的发现不仅证明西汉初年即出现纸张,工艺成熟,而且已经用于绘图、书写,对我们研究造纸起源、造纸用料及造纸技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示最新考古发现

  此次展览的部分展品曾经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帝国时代:中国秦汉文明特展”中展出过,这个展览也是今年春季北美地区最火爆的展览之一,在3个半月的展期中,共吸引了将近35万人前来观展。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特聘中国艺术主任、策展人孙志新表示,今天中国的文化传统、思想哲学,乃至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这也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继2004年的“走向盛唐”与2010年的“忽必烈的时代:中国元代艺术”两个大展之后的又一次合作,希望通过这样的展览输出,展现中国的艺术审美和历史意蕴,从全球视野介入来审视中国文明,探究这一时期中国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间的交流和联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国。

  作为一场策划了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艺术大展,除了需要在庞杂的知识体系内选取一个课题,在书写展览大纲之前,需要对大量的历史材料和考古发现进行梳理,在把握了展览的大致方向后,还要进行展品的选择。在业内人士看来,像秦汉文明大展,展品既需要饱含艺术性,能够代表中国人在艺术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需要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文物自身的历史内涵能够体现展览所要讲述的故事。很多时候,会因为文物自身的展陈计划与展览在时间上有冲突,或者文物已经借调给其他博物馆等特殊情况,而不得不修改和调整既有的展品名录,当然这其中除了困难还会遇到一些意外之喜,例如2015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发掘,就使得此次秦汉文明展得以展出其中精美的编钟和马蹄金,同时也向西方世界及时展示了中国最新的考古发现。

  近年来,中国考古走出去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今年6月,“东西汇流——十三至十七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在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开幕。展览以中国南宋至晚明为时间轴,选取100多件该时期的文物珍品,分作“丝绸之路”、“香瓷之路”、“宗教之路”和“文化之路”四大部分,介绍当年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影响。参展文物包括金镯、青花瓷等“南海一号”和“南澳一号”两艘中国古代沉船中的代表性实物遗存。其中,“南海一号”文物是第一次在海外展出。

  随着经济和学术的发展,中国考古界认识到只了解自己不了解世界的局限﹔认识到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互鉴中,才能更明确地了解人类各文明间的共性与个性﹔认识到只有把中国放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下来看待,才能更加清晰地认知中华文明的特质和优势。

  “中国考古要有世界视野。”在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看来,这种世界视野,是一种关注世界文化发展、并愿意作出贡献的责任感,是一种愿意与世界各国进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态度。

  小贴士>>>

  北京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

  展期:2017/9/17 - 11/30(暂定)

  地点:国家博物馆 南7展厅

  门票:免费领票(要先预约国家博物馆的大门票 再进去领取免费票)

  最新消息:考虑到参展文物极为珍贵,为确保文物安全和展厅内良好的参观秩序,国博每天将安排发放3000张免费门票,观众需在“秦汉文明”展厅入口处领票入场,每人每天限领一张。

  本版图片由 国家博物馆网站 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85
   第A04版:上海文化体育设施新风景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家装专版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新视界
   第A12版: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人物/文体汇
   第A15版:文体汇/动态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A22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4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记忆/记忆
   第A26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星期天夜光杯/亲子阅读
   第A28版:康健园
   第A29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30版: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3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秦时明月汉时关
新民晚报新视界A10秦时明月汉时关 2017-09-24 2 2017年09月24日 星期日